當前位置:筆趣閣>歷史軍事>晚唐:開局一條船> 第72章 得想辦法把鐵血郡王收歸囊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2章 得想辦法把鐵血郡王收歸囊中! (1 / 2)

郭昕憑著手中一支孤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能在安西戰場跟吐蕃數十萬大軍抗衡時間長達五十三年,絕對是個大才。

安史之亂爆發不久,吐蕃出兵佔據河西,使得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斷絕了跟中原的聯絡。

王命阻絕,補給中斷。

郭昕和李元忠、揚襲古率領不到兩萬人的殘軍,一方面要維護西域小國的社會治安,一方面跟吐蕃十萬大軍戰鬥。

在如此極其艱險的局勢中,郭昕對外聯合回鶻汗國,對內整合西域各小國的資源和人力,跟吐蕃王朝全力周旋。

吐蕃一直想佔領北庭和安西,從未放棄過對大唐在西域駐軍的勸降。

郭昕從來都是嚴厲拒絕,並且用陌刀和馬槊表明立場。

公元768年,一隊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的大唐邊軍老兵出現在長安西郊,他們穿越長達一千多里的敵佔區,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為朝廷帶了一個驚人的訊息:

“安西四鎮留後郭昕派遣信使上告大唐天子,大唐邊軍將士依舊死守西域疆土。河西、安西諸地,瓜州、沙州、甘州、涼州、肅州還飄揚著大唐的戰旗。”

這些邊防老兵歷經千難萬險,拼死帶來的訊息,放在後世,意味著什麼?

這就好比穿著土布軍裝的中國軍人,一路乞討來到北京,告訴人們,在海參崴,在沖繩,還有中國的駐軍,中國軍隊還在牢牢地守衛著這些屬於中國的領疆!

只是這時期的大唐王朝,邊防空虛,外敵紛至,民變四起,各地藩鎮割據,桀驁不馴,聽宣不聽調。

回鶻汗國趁火打劫,索要土地財帛,強聘女子和親。

吐蕃大軍甚至一度攻入關中,長安陷落,天子外逃奉天。

大唐王朝雖然付出慘重代價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國勢已經跌落歷史最低谷。

朝廷跟在西域的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斷絕音訊多年,應對內亂尚且自顧不暇,已經沒有了繼承天可汗遺志,繼續經略萬里西疆的實力和雄心。

滿朝文武公卿,對那片曾經屬於大唐王朝的西域早就不做奢望著。

哪曾想,當年郭子儀推舉其侄子郭昕去巡撫河西、安西,出任安西四鎮留後,竟然還有如此出乎意料的驚喜。

唐代宗馬上派出秘使,試圖穿越吐蕃在河西走廊的層層封鎖線,去西域尋找這支大唐邊軍。

只可惜這隊秘使沒能完成聖命。

直到九年之後,大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來自長安的天子秘使突破層層險阻,來到龜茲。

安西都護府終於收到了朝廷的迴音。

這些讓吐蕃人聞風喪膽的大唐邊軍忠勇將士,東望長安,全軍集體嚎啕大哭。

唐代宗任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封武威郡王。

四鎮將士全軍人人都破格提拔七級。

相當於後世我軍上等兵躍升一級軍士長,少尉擢升少將。

然而,內憂外患的大唐王朝,除了給安西軍將士們一紙任命,並其它無任何實質性的援助。兵員和糧草補給更是一點都沒有。

好在這十多年中,郭昕充分發揚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後世我軍精神”,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為了籌集軍費,郭昕在西域鑄造發行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同時徵召西域諸多小國那些不甘心被吐蕃人奴役的各族青壯當兵,竭盡所能支撐著大唐的戰旗不倒。

可以說,郭昕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帥才,而且在外交和經濟方面也是頂端人才。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大唐的赤膽忠心,日月可昭!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李唐若是能得到這位鐵血郡王的效忠,這對西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