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歷史軍事>大唐貞觀小地主> 參考資料之三民及儒學解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參考資料之三民及儒學解析 (1 / 2)

在古代,一些當權者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會採用以下愚民、弱民、貧民的手段:

愚民手段:

1 控制教育:限制知識的傳播,僅讓少數特權階層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廣大民眾缺乏受教育的機會,難以獲取先進的思想和知識。

平民教育以輿論法律宣傳和儒學為主,旨在培養奴隸,順民,核心是禁錮思想,以等階觀念,讓普羅大眾心安理得接受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

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對應權貴與帝皇是另一種教育,叢林法則,講究一個爭字,慾望欲求無限。手段則是權謀帝王之術,本質則是利益平衡交換。

極致則是以個人為中心,為了慾望,除了自己,皆可犧牲。對帝王忠誠,相信帝王信任,就是一個笑話。

古代官學、私塾多數為權貴掌控,底層民眾無資格,也無財力接受教育。

2 壟斷思想:推行官方指定的思想學說,打壓其他不同的觀點和學說,使民眾的思維被侷限在特定的框架內。有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古代儒學在控制思想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倫理道德規範:強調“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好笑,何以為之,儒學不解釋,只是依著皇權硬性規定)、父為子綱(不聞何由,父可殺子而無罪)、夫為妻綱(女子只是附屬品,無任何地位可言),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常。這種嚴格的倫理秩序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和關係,使民眾遵循既定的道德準則,減少離經叛道的思想和行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儒家所倡導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具體含義如下: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強調關愛他人,具有慈悲、善良、寬厚的品德,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義”:指人們應該遵循的道義和正義,包括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和判斷,在利益面前堅守正道。

“禮”:是社會的規範和禮儀,涵蓋了各種社交禮儀、制度規範以及個人的行為舉止準則,透過禮來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智”:指智慧和知識,包括明辨是非、洞察事理的能力,以及不斷學習和提升自我的追求。

“信”:即誠實守信,言出必行,守信用,是人際交往和社會執行的重要基礎。

“溫”:指溫和的性格和態度,不暴躁、不偏激。

“良”:善良、正直,心地純潔美好。

“恭”:態度恭敬,對人尊重、謙遜。

“儉”:節儉,不浪費,懂得珍惜資源。

“讓”:謙讓,不與人爭利,懂得禮讓他人。

以上儒家所倡導,統治階級及權貴階層對此嗤之以鼻,而又要求底層民眾必須遵守。

還有就是被有心權臣作為朝堂攻訐武器,來排除異己,達到結黨營私。

少數就是腐儒,華夏外可是真實叢林法則。

2)平民奴隸式教育體系:儒學在古代教育中佔據主導地位,透過私塾、官學等教育機構,傳播儒家經典和思想。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培養學生對儒家學說的尊崇和信奉,從而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講究一個老實本分,遵守禮儀規則,無慾無求,安於現狀。

3) 社會等級觀念:強調社會等級的合理性,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讓民眾接受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減少對不平等現狀的質疑和反抗。

4 )天命觀: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認為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天的旨意,民眾應該服從君主的統治,否則就是違背天命。

5 )禮治思想:推崇各種禮儀制度,如祭祀、喪葬(奢靡而又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旨在貧民)、社交(人情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