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
不知這句話出自何處?何時?
魏小佑所出生的魏王莊村作為鄆城縣黃堆集鄉的一個自然村,也一樣有著說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習武風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十八般兵刃中三樣五種的。
每年麥收、秋收後,村莊西的曬場四周都會擺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村裡習武的年輕人大都能耍幾套自己正在研習的4。
來了興致時,還會將兵刃纏包上棉布,蘸上白石灰,相互進行比試,身上白點最多者為輸,最少者為贏。
也有自持武藝高強者不把兵刃纏包,就直接進行實戰比試,刀光劍影,棍風鏜響,錘擂鞭砸實是驚險,生死毫釐。
魏小佑自小就跟在爺爺身邊習文識字,學經品畫,潛移默化的對於舞槍弄棒、鬥勇好狠的行為不感興趣,但卻因為從小耳濡目睹,也跟著本家一些武藝高強者學了少林長拳和六合刀套路,只不過是用於強身健體。
爺爺也常常有意無意的說教"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讓魏小佑專心致志的用功學習,奶奶也因出身於鄉紳惟文之家,教育孩子也是以讀書為重,有時會用"君子遠離庖廚"意識來加以引導。
爺爺奶奶的影響,父親書信的引導,學校老師的教育,讓魏小佑直接以全鄉(鄆城縣黃堆集鄉)前十名的成績且年齡最小的名頭考上了黃堆集鄉十四中中學,這年是1982年。
黃堆集鄉位於山東鄆城縣東南16公里處,古稱黃泥岡,是《水滸傳》中吳用、晁蓋智取生辰綱所在地,南臨鉅野、東與嘉祥縣接壤。
黃泥岡乃中原腹地,位於魯西南平原的鄆城縣東南部。古為水滸南岸,北顧比肩梁山之顛,素有“梁山泊打魚,黃泥岡晾網”之說。
黃泥崗始於宋末,中經元朝,興盛於明初。因黃水時常氾濫,人們避水患於土圭,逐漸將原來的辛河村、南尚賢村與黃泥岡連成一片,三村合到一起,便於岡上建廟起集,始稱黃土圭 集。時至清末因“土圭 ”字生僻,故改稱黃堆集。2015年2月28日,黃堆集鎮正式更名黃泥岡鎮。
後來,魏小佑到黃堆集鄉十四中報到後,分班和安排宿舍的時候,學校教導處主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周新民(後來,魏小佑才知道,他是奶奶侄媳婦的哥哥)還告訴魏小佑說:
"如果不是因為你的考試成績格外突出,學校差點就拒收你去學。"
魏小佑很茫然的問道:"為啥不讓俺來上學?"
周主任糾正道:"已經是中學生了,以後說話不能‘俺俺’的,要說‘我’,之所以差點拒收,一是你的年齡太小,二是你小學跳了一級半,底子打的不牢靠,對你以後的學習有很大影響,你會學的很困難,拒收的話,對你有好處。"
"那後來為啥又讓俺,不是,又錄取了我呢?"魏小佑接著問道。
"剛剛不是說了嗎,你的考試成績是全鄉2000多個學生中的前十名,學校和鄉里管教育的領導都知道,再就是你的爺爺,也就是我的姑父多次透過我找了學校王校長,還有就是你的小學校長張新啟,他是我曲阜師範的同學,也一再找我,說你的成績一直是位列前茅,尤其是文科格外的拔尖。最後才決定接收的。但也針對你做了一個學年的考驗期,如果這一個考驗期學年,你能透過就有機會繼續讀中學,如果過不了考驗期學年,你將被勸退回去復讀。"
經過周新民的說明,魏小佑才知道,之所以險些被拒收,主要是因為魏小佑文理偏科偏的太嚴重,這還歸結於魏小佑沒有上二年級和四年級只上了半年的緣故,使得數學成績極其差。
後來,在開學後,周新民成了魏小佑班的數學老師,針對於魏小佑,周新民總是嚴格要求重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