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環聯邦國防部對‘登陸戰艦’的定義是:
平時由母艦攜帶,不考慮深空航行能力,可在近地軌道內自由飛行,也可直接穿越大氣層進入地表,並具備在陸地\/水面\/水下等環境自由活動的能力。
在林奇看來,國防部給它們的‘登陸艦’稱呼,是非常應景的。
只不過曾經的登陸艦是跨越大海登陸陸地,而它們則是從星海中降臨、登陸地表。
什麼水面水下活動能力,無非是附帶的一點基本功能而已。
..
毫無疑問,登陸艦的大小規模、武裝程度、以及生產成本,都遠不如正兒八經的星艦。
後者動不動就是幾百米長寬、幾十萬噸重量的龐然大物。
前者就差遠了,有些甚至都不如現實世界的隨便一艘護衛艦大。
但對於林奇的需求來說,它們已經完全夠用了。
甚至比正兒八經的星艦還更好用:
且不說星艦運不運得過去,就是運過去了,林奇都沒有合適的星港可以停泊它們。
這些大傢伙可不是海船,沒法停在海港的。
而登陸艦嘛...
光是它們能變成普通海船、停靠傳統港口的能力,就足夠讓林奇為之豎起大拇指了。
說別的都沒用,便宜好用才是最正經的。
——人類推進科技的最大動力還不就是一個懶字麼!
雖然如此形容,可登陸艦也並不是純粹的非戰鬥單位,它們的火力往往非常可觀。
話說按星際時代的軍事指揮藝術,配屬陸戰隊的登陸艦可是正兒八經在戰場第一線的尖兵單位,
按‘主力艦→屏衛艦→一線接敵單位’這個戰場層級來說,它是第三者,和星際戰機\/機甲是同一層次的戰術單位,
若是太魚腩,可沒法在對抗烈度最高的區域裡倖存。
故此,登陸艦也分‘人員運輸登陸艦’與‘突擊艦’兩種類別,
能夠迅速轉移大批陸戰隊到地面、甚至還能順帶運輸一批重型陸戰機甲給他們的,自然是前者,
而林奇要購買的,則是運輸能力一般,但卻武裝到牙齒,具備強大突防能力的後者。
嚴格意義上來說,突擊艦其實是一種被設計出來完成‘星際時代版跳幫任務’的‘炮艇’,旨在儘可能小的體積內整合儘可能多的武備、並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優先保證‘足以抵抗\/閃避行星要塞與近地軌道巡邏艦隊火力’的防禦力。
無論是突襲母艦還是突襲行星要塞,都得能衝得過拱衛後者的防禦體系才是。
眾所周知,在限定體積上限的情況下,‘超高速’與‘長續航’不可得兼。
可突擊艦既然已經限定了‘攻擊星球防禦系統’與‘攻擊敵方主力艦’的戰術運用範圍,那麼長航程便可以捨棄了。
設計師通常會直接把動力系統的所有部分all in到機動與極速上,再在留出武器系統需求量的前提下,把剩下的能源全部分配給充能裝甲或是護盾...
把移速疊滿,把護甲拉爆,剩下的才是火力。
這是與正常的星際戰艦截然不同的設計思路,所幸由於體量不大,它們即使玩得再花,單價通常也是不如正規星艦高的。
在星域公開網路上,透過各大巨企訂購一艘引數平衡的t3-t4級別主力艦,總價通常會在五百萬到六百萬不等。
要知道,這是走的正規得不能再正規的渠道,要向聯邦政府繳納全套的各種稅費,還包含各類證件的辦理費用(及‘潤滑’費用)在內,這才會有如此誇張的數目。
誠如林奇之前所知的那樣,這筆錢都已經趕上當初那艘在‘低調俱樂部’裡公開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