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在湯陰縣每日操練軍士,積累治軍經驗暫時不提,而朝廷之中卻發生了一場大事。
宣和二年,徽宗皇帝遣使趙良嗣以賣馬名義再次使金,締結聯金攻遼的盟約,由於在當時聯金之策表面上仍是機密,因此宋朝沒有使用國書,而是徽宗御筆親書道:“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原本徽宗皇帝打算收回的是燕雲十六州的故地,但因其畏畏縮縮,只提燕京所管州城,自縛手腳,也為後來金軍反悔留下了藉口。
說起這次盟約便不得不提遼國,這大遼原本是北方契丹族所建,最早成名於東西晉南北朝時期,其族人逐水草而居,是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後勢力逐漸壯大,便不斷南侵,為中原百姓帶來了數不清的創傷。
但在南北朝及唐代,契丹族一直被中原各族壓制,難以反抗,直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現。此人文武雙全,利用唐王朝末期群雄並起,中原內部征戰不休時,一統部落聯盟,成為了契丹諸部的可汗。最終受群臣上尊號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即史稱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生都有南征的願望,但在東征渤海國回師途中因病去世。
之後數代皇帝繼承了遼太祖的遺願,數次侵擾中原,藉著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各國割據,不斷發展,成為北方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但隨著國力日強,遼國內部也出現了大規模的腐敗、叛亂現象,使得遼國一度險些分崩離析。
到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
不斷強盛的後周令遼國感覺到了威脅,因此聯合南唐、北漢共抗後周。但後周不為所動,由柴榮親自領兵發動北伐,遼國眾將望風而降,一度讓當時的皇帝遼穆宗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可惜在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時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禦,不敢南下。
在穆宗被殺後,遼景宗繼位,此人也是遼國一代雄主,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僅援北漢。而此時的北宋正在南征北戰,無暇他顧,也給了遼國發展的時機。
宋太宗趙光義攻滅北漢,意欲藉機奪回幽州,因此與遼正式開戰,而此時的遼國已經不再是當年遊牧的契丹部落,面對北宋的攻勢,也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當時遼國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兵敗,就連自己也身中箭傷,倉皇逃回。宋太宗不甘此次失敗,又再次組織人馬北伐,仍被遼國擊敗,自此北宋開始對遼國採取守勢,再未能寸進。
景宗病逝後,遼聖宗繼位,其母蕭太后臨朝攝政,這也是一代女強人,她在宋太宗二次北伐時,親自領軍督戰,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曹彬軍隊,敗軍連夜渡拒馬河,溺死者不可勝數。剩餘部隊逃奔高陽,又被遼軍衝殺攻擊,死者數萬,丟棄的戈甲堆積如山。而後將宋軍圍困於兩狼山,使得當時北宋名將楊業以身殉國。蕭太后又下令將楊業的頭顱割下,裝入匣中,傳送邊關各地。遼軍士氣大振,而宋朝守軍則大受打擊,未曾對敵便已經失了信心,無法守住已經奪得的土地,遼國順利地收回了所有的疆土,自此進入了全盛時期。
遼國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國東部,發動高麗契丹戰爭東征以降服高麗。在解決了高麗的威脅後,遼國便想進一步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當時的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督戰。宋軍見到御駕親征,士氣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