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金鑾殿上宋徽宗正在與眾大臣商議國事,有人來報:“樞密使童貫大人征討方臘,得勝而歸,如今在午門外候旨。”徽宗皇帝大喜,命宣童貫進殿。
不多時,便見一人頂盔貫甲,大步入朝而來,他身材魁梧,面白無鬚,一張長臉上雙目似睜非睜,顯露出一股兇狠的味道。這人來到階下,跪倒在地,三呼萬歲,而後上稟道:“臣童貫自前年出朝征伐叛賊方臘,歷大小數十役,所幸聖上天佑,於近日將方臘餘部盡數蕩平,特回朝復旨。”
原來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六賊”首領童貫,此人初任供奉官,乃是宦官出身,曾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又助蔡京為相。蔡京得勢後,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二人狼狽為奸,極盡為惡之能事,因此當時有民謠暗諷道:“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二人在民間積怨之深,可見一斑。
此二人與當時的奸臣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荒淫無度、排除異己,私下濫使職權以魚肉百姓為樂,將民間弄得烏煙瘴氣,滿目塗炭。因此被後人合稱為“北宋六賊”,而童貫正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徽宗皇帝聽了童貫所言,龍心大悅。要知道因“六賊”之一的朱湎受蔡京和童貫指派,在江南搜求奇花異石,此人藉機在江南大肆劫掠,擾得民不聊生。於是便有方臘自宣和二年在睦州起兵,從者甚重。起兵之後,方臘軍先後攻佔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北面橫掃新城、桐廬、富陽各縣,進逼杭州。杭州郡守棄城逃走,方臘軍佔領杭州,將所抓官吏割肉斷肢,取其肺腸,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之後更是放火燒城六天,死者不計其數。而同為“六賊”之一的宰相王黼為了粉飾太平,故意隱匿不報,使得方臘軍日益壯大,周邊叛軍盡數來投,一時名震東南。
那時的宋徽宗才知前線戰局不利,於是派童貫前為征討,於去年擒住方臘及其妻兒部將,盡數處決,但仍有餘部四處作亂,如今童貫將餘孽清剿,徽宗皇帝自覺已將心頭大患去除,自然喜悅。於是頒下旨來,封童貫為楚國公,其餘部下,依功勞盡行封賞。
待封賞完畢,徽宗皇帝又將之前金國遣使入朝,合議攻遼,但因朝中無人,因此並未出兵,如今金國攻下中京,遼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之事說與童貫,並問道:“如今之勢,卿以為如何?”
童貫沉思過後說:“如今遼國將亡,乃是強弩之末,我軍攜大勝方臘之威,又有金國從旁協助,那遼人必定望風而逃,臣願領兵北上,與金軍共破遼國。”
徽宗皇帝聽了大喜,即令兵部調撥人馬,起兵二十萬,由童貫帶領,直逼燕京。童貫得了聖諭,便調集河東河北諸軍,自己則領著駐守京師的軍隊一路北上,不日便來到高陽關前。
童貫帶領諸將進入高陽關,召集將領商議下一步進軍策略。待得眾將來到,童貫問道:“此次我等奉聖諭來取燕雲之地,諸軍可有良策?”
話音未落,從旁邊閃出一員老將,鬚髮皆白,但神情威武,腰挺背直,朗聲說道:“下官有一言相諫,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師出無名,事固無成,發蹤之初,宜有所失。依下官之見,不若就此退兵,方為大善!”
童貫仔細看去,原來說話的正是隨軍都統制、保靜軍節度使种師道。此人曾與自己一同征討西夏,立有大功。而後升任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他知道种師道極善用兵,而且治軍甚嚴,麾下將士無不信服。雖然如今已經七十有二,但卻是老當益壯。童貫雖然不喜他為人正直,不肯與自己為伍,但也知道如今正是用人之時,不好過分與他交惡。
於是童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