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三年冬,金軍遣使入朝,請還偽齊之俘及西北士民之流寓者,復要畫江以益劉豫,這一要求與秦檜當日所提議不謀而合。此時正逢李橫大敗,朝廷上下震驚,一時間令高宗皇帝不知所措。只得招群臣相議。群臣聞言,自然群情激奮,當時便有侍御史常同進言道:“先振國威,則和戰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常在彼,靖康以來,分為兩事可以鑑戒。”
而高宗皇帝面露不悅道:“如今武備未足,貿然開戰,恐非良久之計。”隨後又問如今各軍武備如何。
自有樞密院回道:“今養兵已二十萬有奇。”
聞言常同便說道:“未聞二十萬兵而畏人者也。”
其時監廣州鹽稅吳伸亦上書請討偽齊,並上書道:“金人雖強,實不足慮,賊豫雖微,實為可憂。今敵使在廷,宜陽許而陰圖之,乘其不疑,可一戰擒也。”
但此時高宗皇帝早已被金人打得嚇破了膽,無論如何都不敢用兵北伐,但割地歸俘之事,卻也因群臣反對而暫且擱置下來。
時間轉眼過了新春,宋金兩國和議正陷入僵局之中,而偽齊劉豫卻已經急不可耐,他命李成頻繁與洞庭洞叛賊楊么接觸,議定下六月間江水大漲之時,由楊么起兵十七萬,出洞庭往長江處接應李成大軍三萬,兩處合兵二十萬,順江而下,直取臨安。
此訊息傳到岳飛耳中,他立即明白,初次北伐時機已到,於是便召諸將議事,其中張憲問道:“兩賊勢大,如何拒之?”
岳飛則答道:“先襄漢,襄漢既復,李成喪師而逃,楊么失援矣。第申嚴下流之兵以備之,然後鼓行。”
與此同時,岳飛連上數道奏章,請求北伐以挫偽齊與楊么合謀之事,但高宗皇帝目前將希望全部寄託在和議之上,因此遲遲不準。但到了三月間,西北吳玠於仙人關大捷,捷報傳來,朝廷上下士氣大振,而岳飛此時也抓住機會,再次上書,書曰
“《乞復襄陽札子》
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后軍統制、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臣岳飛札子奏:臣竊惟善觀敵者,當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今外有強敵之寇攘,內有楊么之竊發,俱為大患,上軫宸襟。然以臣觀之,楊么雖近為腹心之憂,其實外假李成以為唇齒之援。今日之計,正當進兵襄陽,先取六郡,李成不就縶縛,則亦喪師遠逃。於是加兵湖湘,以殄群盜,要不為難。而況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臣今已厲兵飭士,惟俟報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斷,速賜施行,庶幾上流早見平定,中興之功次第而致,不勝天下之幸。”
這道奏章,上得正合時宜,時任右相的朱勝非亦對岳飛的奏章大為贊同,並進言道:“襄陽上游,襟帶吳蜀。我若得之,進可以蹙賊,而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所當先取者。”
看著岳飛的奏章,再聽著朱勝非進言,又受到前番吳玠於仙人關大破兀朮的捷報鼓勵,高宗皇旁心中也不禁有了一些心思,似乎金人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但該派誰去打這一仗呢?於是高宗皇帝試探問道:“今便可議,就委岳飛如何?”
而此時剛剛從江西南路調回朝中任知政參事的趙鼎也開口道:“知上游厲害,無如飛者!”
但一旁的籤樞密院事徐俯卻獨不以為然,他說道:“岳飛之功,獨見於江西剿賊,而未聞大戰也,且其未識水戰,如今偽齊與楊么合力。而楊么縱橫洞庭多年,水軍之利,恐非飛所能擋,不如另作別議。”
見群臣爭論不休,最終令高宗皇帝也有了疑惑,但是經過朱勝非與趙鼎的據理力爭,最終高宗皇帝還是決定委任岳飛收復荊襄之地,並親自下詔由岳飛起兵光復襄漢,以劉光世為援,又命韓世忠沿江佈防,以扼楊么水軍。
在發給岳飛的省札中寫道:“一今差岳飛兼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