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女生小說>重生岳飛之還我河山> 第六卷驅伊洛英雄顯身手 第四百一十三章 復幸臨安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卷驅伊洛英雄顯身手 第四百一十三章 復幸臨安府 (1 / 2)

就在完顏撻懶和兀朮宣詔廢黜劉豫的同時,擔心汴京內亂,於是便派金兵巡於巷間,並高呼道:“自今不僉汝為軍,不取汝免行錢,為汝敲殺貌事人,請汝舊主少帝來此。”

汴京的百姓在偽齊的高壓統治下,早已民怨極大,因此對於劉豫被廢一事並無過激的反應,反而慶幸金兵來到,除了劉豫這一禍害。

朝堂之上,在宣詔之後,兀朮又傳令下去,命偽齊丞相張昂知孟州,李鄴知代州,李成、孔彥舟、酈瓊、關師古各予一郡。又以金軍將領胡沙虎為汴京留守,李儔副之。又命諸軍悉令歸農,聽宮人出嫁。至此,偽齊政權徹底土崩瓦解。

隨後完顏撻懶又命金軍將偽齊府庫大開,得金一百二十餘萬兩、銀一千六百餘萬兩、米九十餘萬斛、絹二百七十萬匹、錢九千八百七十餘萬緡,滿載而歸。

至冬十一月,金熙宗降詔封劉豫為蜀王,並其子劉麟一道遷於臨潢府安置。劉豫聞詔,對完顏撻懶痛哭流涕道:“臣年事已高,不堪遠涉,萬望元帥施恩,許臣於相州安度晚年,此恩銘記於心,不敢稍忘。”

完顏撻懶看著劉豫,冷哼一聲說道:“昔趙氏少帝出京,百姓燃頂煉臂,號泣之聲聞於遠邇。今汝廢,無一人憐汝者,何不自責也?”

劉豫聞言語塞,面如土色,最終父子二人皆被遷於臨潢府,後劉豫被封為曹王,鬱鬱而終。

《宋史》中評劉豫為:君臣之位,如冠屨定分,不可頃刻易也。五季亂極,綱常斁壞。遼之太宗,慢褻神器,倒置冠屨,援立石晉,以臣易君,宇宙以來之一大變也。金人效尤,而張邦昌、劉豫之事出焉。邦昌雖非本心,以死辭之,孰曰不可。豫乘時徼利,金人慾倚以為功,豈有是理哉。撻懶初薦劉豫,後以陝西、河南歸宋,視猶儻來,初無固志以處此也。積其輕躁,終陷逆圖,事敗南奔,適足以實通宋之事爾,哀哉!

而就在偽齊陷入風雨飄零之時,高宗皇帝欣然接受了趙鼎和秦檜的意見,將行在復遷至臨安府,自此再不思北上之事。

當這個決定由高宗皇帝宣佈之後,大多數官員都預設此事,只有李綱一人上奏章勸誡,略道:“臣聞自昔用兵以成大業者,必先固人心、作士氣,據地利而不肯先退,盡人事而不肯先屈,是以楚漢相距於滎陽成皋間,高項雖屢敗,不退尺寸之地,既割鴻溝,羽引而東,遂有垓下之亡。曹操袁紹戰於官渡,操雖兵弱糧乏,荀彧止其退師,既焚紹輜重,紹引而歸,遂喪河北。由是觀之,今日之事豈可因一叛將之故,望風怯敵,遽自退屈?果出此謀,六飛回馭之後,人情動搖,莫有固志,士氣銷縮,莫有鬥心,寇偽乘之,誰為陛下堅守苦戰,以御大敵者?且建康去平江無數百里之遠,非有高山大川以為限,隔健馬疾馳數日可至,徒有怯敵之名,無益退避之實。建康有長江天塹之險,不能固守,何有於吳會哉?聲勢所逼,退而之臨安,又退而之會稽,又退而之閩粵,極矣,我退彼進,使賊馬南渡,得一邑則守一邑,得一州則守一州,得一路則守一路,亂臣賊子,黠吏奸氓,從而附之,虎踞鴟張。雖欲如前日返駕還轅,復立朝廷於荊榛瓦礫之中,不可得也。偷取目前之安,不顧異時噬臍之悔,非策之得者。借使寇騎衝突不得已,而權宜避之,猶為有說,今幸疆場未有警急之報,兵將初無不利之失,朝廷正可懲往事,修軍政,審號令,明賞刑,益務固守,而遽為此擾擾。棄前功,蹈後害,以自趣於禍敗,豈不重可惜哉?臣故曰車駕不宜輕動,正當靜以鎮之者此也。臣又聞自昔有江表者,必以淮南為籓籬,屯重兵於江北,然後江南可安。六朝相繼數百年,雖苻堅、石勒、宇文拓跋之盛,不能陵踐,凡以強藩巨鎮,盡列淮上也。故後唐李氏有淮南則足以保國。既失江北國勢遂卑。由是觀之。今日之事豈可因一叛將之故。悉罷屯戍,遂欲棄置於度外?”“又聞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