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女生小說>重生岳飛之還我河山> 第六卷驅伊洛英雄顯身手 第四百一十九章 忠臣盡去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卷驅伊洛英雄顯身手 第四百一十九章 忠臣盡去矣 (1 / 2)

雖然岳飛和韓世忠極力反對,但哪裡能改變高宗皇帝和議的決心。為了更好地推進和議,高宗皇帝甚至在國界上都交由金人來決定。而趙鼎對此事極為不滿,數度上奏,要求高宗皇帝將國界定在黃河,使得高宗皇帝對其十分厭惡。

這一日,下朝之後,秦檜獨自求見高宗皇帝,高宗皇帝問道:“卿所為何事?”

秦檜回道:“臣今日實以和議一事特來問陛下。不知陛下可是決意和議否?”

高宗皇帝說道:“然也。”

秦檜吃了定心丸,說道:“講和之議,朝中臣僚之說皆不同,各持兩端,畏首畏尾,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陛下英斷,獨與臣議其事,不許群臣干預,其事乃可成,不然,無益也。”

高宗皇帝思索一番,說道:“此事所行,朕獨與卿。”

秦檜又說道:“臣恐未便,慾望陛下更精加思慮三日,然後別具奏稟。”高宗皇帝聞言點頭。

三日之後,秦檜再次上奏,高宗皇帝便出文詔告朝堂眾臣,命和議一事只許秦檜獨斷,旁人不得異議。

此舉一出,群臣激憤,趙鼎更是極力上奏說不可如此草率。而這忤逆高宗皇帝的行為,使得高宗皇帝和秦檜都對其深為痛恨,於是一個針對趙鼎的陰謀開始了。

秦檜先是極力推薦蕭振為侍御史以為拉攏,這蕭振本是趙鼎所引入朝中,誰料此人見利忘義,秦檜稍事拉攏便轉投秦檜麾下。而為了獻上投名狀,蕭振一入御史臺,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秦檜的授意,上書彈劾參知政事劉大中,只因劉大中極力擁護趙鼎。

當罷免劉大中的詔諭下來後,趙鼎此時再度回想岳飛屢次對自己所說之言,無奈嘆道:“振意不在大中也。”

而蕭振做成此事後,更是意氣風發,對秦檜爪牙說道:“趙丞相不待論,當自為去就。”

恰好此時殿中侍御史張戒也上書彈劾給事中勾濤,當高宗皇帝召勾濤詢問之時,勾濤便按照秦檜所授說道:“戒之擊臣,乃趙鼎意。”隨後又說道:“趙鼎與臺諫合謀久矣,又與岳飛等將勾連,實是居心叵測。”

高宗皇帝原本已經對趙鼎存疑,聞此言更是疑心甚重。原來就在今年,高宗皇帝曾經御筆和州防禦使趙璩除節鉞,封吳國公。但趙鼎聞訊上奏道:“建國雖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謖大計也。在今禮數不得不異,所以系人心不使之而惑也。”

高宗皇帝說道:“皆幼子,且放行。”趙鼎聯合群臣極力反對,最終高宗皇帝不得不收回成命。

而此事正好給了秦檜機會,於是便暗中向高宗皇帝進言道:“陛下春秋鼎盛,尚無嫡子,趙鼎此舉乃逼陛下立儲,其心可疑。依臣之見,當等數年陛下得嫡子後再行此事亦未為遲。”此言正中高宗皇帝下懷,於是便開始對趙鼎用心存疑。

當高宗皇帝言行傳到趙鼎耳中後,其枯坐一夜,次日上朝時便上奏道:“臣近日生疾,望陛下準臣辭官休養。”

高宗皇帝假意相留,趙鼎憤憤說道:“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之黨所嫉。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

此言一出,高宗皇帝臉色大變,於是傳下詔諭,去其左相之職,授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

當趙鼎離朝之後,王庶心中不平,便上奏道:“臣切詳王倫之歸,以為和好可成,故地可復,皇族可歸,上自一人,下逮百執事,皆有喜色。獨臣愚闇,不達事機,早夜以思,揣本齊末,末見其可。臣復有強聒之情,別無它情,止知愛君。和之與否,臣不復論,且以目今金人利害言之,講和為上,遣使次之,用兵為下。何以言之?金人自破大遼及長驅中原,幾十三年矣,所得土地,數倍漢、唐,所得珠玉子女,莫知紀極,地廣而無法以經理,財豐而持勢以相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