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見高宗皇帝詢問,便回道:“到時各路大軍齊至開封,一旦開封光復,眾將必請聖駕還於舊都。可開封身在前線,若是金人復來,陛下危矣。但若是陛下不肯還於舊都,到時群臣議論,則有損天威。再者是諸將遠在北方,難以節制,一旦生變,到時又是偽齊故事。”
高宗皇帝聞言嘆口氣道:“卿所言極是,朕之所慮亦是此事,只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秦檜沉思片刻說道:“不如陛下詔諭岳飛班師如何?”
高宗皇帝皺眉道:“卻不知該以何理由。”
秦檜笑道:“陛下勿憂,明日上朝時分便見分曉。”
次日早朝,高宗皇帝高坐金鑾殿,眾臣山呼萬歲後有殿中侍御史羅汝楫出班奏道:“近日各處來報,嶽少保起兵北伐,連克失地,大軍已近開封,實乃我朝之喜。不過如今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兵叵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將來兵強將眾,糧食得濟,興師北征,一舉可定,雪恥未晚,此萬全之計也。”
原來昨夜秦檜夜召羅汝楫,使其在朝堂之上奏以此事,羅汝楫苦思半夜,方想到這個理由,正好今日拿來一用。
龍椅上的高宗皇帝聽後心中暗喜,連忙說道:“卿所言極是,便依卿所奏,詔令岳飛班師回朝。”說罷也不待眾臣反應過來,便宣佈退朝,只留下滿朝文武錯愕當場。
當詔諭送到郾城,正是潁昌之戰剛剛開始之時,岳飛接詔大怒,憤憤自語道:“數萬將士鮮血如何能夠白灑?”說罷提筆回奏道:“契勘金人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敵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寫罷奏章,岳飛一面交由快馬送往臨安,一面繼續部署兵力,準備全力攻開啟封。但岳飛的一番苦心,還是不免付諸東流。
卻說兀朮在朱仙鎮大敗而回,入得開封后面對麾下眾將,許久無言,最終長嘆一口氣道:“如今宋軍大軍來攻,不日只怕便至城下,我軍新敗,戰意全無,故如今之計,只可棄城北歸,靜候良機,諸位以為如何?”
麾下諸將皆沉默不語,於是大軍連夜起身,棄城直往黃河而去。
但行到黃河邊上時,突然親衛來報,說一人有要事求見。兀朮便命人將其帶來近前。
那人到得兀朮馬前,跪倒拜過,自言乃是宣和年間太學生,而後問道:“都元帥欲往何處?”
兀朮答道:“欲還上京。”
那太學生聞言說道:“都元帥此去,只怕卻將開封拱手讓人矣。依小人之見,都元帥當固守開封,待得些時日,宋軍必退。”
兀朮疑惑地問道:“此言何解?”
那太學生笑道:“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嶽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
聽得此言,兀朮如同醍醐灌頂,立時大笑道:“公所言甚是,某家幾乎錯失此節。”說罷命大軍復返開封佈防,而後親自寫書與秦檜,命他暗中操作不提。
正如那無恥的太學生所言,岳飛的再三違詔,終於令高宗皇帝徹底震怒,於是命欽差即刻啟程,往朱仙鎮宣詔。
於是便有了前言所提欽差軍前宣詔,岳飛無奈收兵復返朱仙鎮之事。
當日接罷詔書,岳飛不覺淚流滿面,於是面向臨安而拜,泣道:“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一旁的韓世忠等人聞言亦淚灑當場。
收兵途中,望著自己麾下那支在強敵面前不屈不撓,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仍是面無懼色的岳家軍,在此時竟然眾將士無不落寞,以至於行伍不整,旗靡轍亂。想到出兵時將士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