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兀朮在岳家軍南撤之後,重佔中原之地,到得蔡州後,又懼怕岳家軍駐紮的襄陽,於是轉兵突入淮南西路。此次金軍入侵淮西,號稱十三萬人馬,但因前番在郾城和潁昌及朱仙鎮數度大敗,故只得九萬餘人,兵勢非復往年之盛。
而此時大宋在淮南西路共有三支大軍,其中淮西宣撫使張俊麾下擁兵八萬,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有兵三萬人,淮北宣撫判官劉錡麾下亦有約二萬人馬。三支大軍總兵力遠超其他各大戰區,理就應足夠抵禦金軍進攻。但是,高宗皇帝還是不夠放心,直到此時他才嘆道:“若岳飛在時,此事何憂!”
雖然高宗皇帝感慨,但軍情卻是半刻不得輕慢,無奈之下,他只得下詔給暫時掌管岳家軍的王貴,命其起兵入援淮西。雖然岳家軍上下因岳飛身故而備受打擊,眾將士皆因高宗皇帝詔返岳飛,以致其身死而心存不滿,但王貴還是一番苦勸,最終自己親率八千背嵬鐵騎,趕往淮西救援。
就在岳家軍起兵入援的同時,已經到達淮西戰場的宋、金兩軍已在無為軍巢縣西北的柘皋鎮,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此戰兩軍的主將張俊和兀朮都未親臨戰場。
雖然張俊在名義上是此戰主將,但實則與楊沂中、劉錡各自成軍,不相節制,除各軍進退聽其所令外,其餘諸事他一概不管。此戰開始前,張俊懼敵如虎,不敢親臨前線指揮,只是派出麾下都統制王德率領部分行營中護軍人馬與楊沂中、劉錡兩路大軍共同對敵。
而金軍這邊是兀朮為主帥,副將則是左監軍、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和五郎君邢王完顏阿魯補。此戰在兀朮眼中,宋軍必定是是大敗而歸,因此並不放在心中,只派了完顏阿魯補與韓常等將率領六萬人馬前去柘皋。
兩軍對壘於柘皋,宋軍有楊沂中、劉錡與王德共同指揮,總兵力將近十萬,約為金軍兩倍。而且金軍目中無人,方一接戰便派出兩翼柺子馬,意圖一舉沖垮宋軍防線。但中原數番大戰,劉錡等將早已摸透了金軍戰術,於是在兩翼柺子馬奔突進擊時,宋軍揮起長柄大斧與敵決戰,斬斷馬腿,砍殺金兵。
此番大戰持續了數個時辰,經過一番血戰,金軍大敗潰逃,宋軍三路人馬合併一處,追殺數里,於柘皋大敗金軍。
柘皋之戰失敗後,兀朮大怒之餘,命金軍撤出廬州進行休整,同時再施詭計,命人化裝百姓,向張俊通報,說金軍已然退兵。
此時張俊身在後方,得知柘皋大勝,早已是欣喜萬分,因此便信了奸細所言,以為金軍已經退兵,於是將楊沂中喚入帳中商議下一步進兵之事。
楊沂中來到帳中,張俊便屏退左右,開口道:“如今金人已退,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楊沂中乃是當年張俊心腹,見他這般詢問,自然知其心中所想,於是開口道:“此番金軍大敗退兵,宣撫宜耀兵淮上,以示軍威,莫令天下只知有岳飛而不知宣撫也。”
張俊聞言哈哈大笑道:“知我者,子甫也。我正有此意,不過劉錡亦屯兵此處,卻是有些不妥,我欲遣其回軍太平州,你以為如何?”
楊沂中明白張俊的意思是要將劉錡遣回,將破敵之功與自己共分,自然心中歡喜,於是說道:“聖上命宣撫節制諸軍,一切全由宣撫做主,柘皋大捷全是宣撫之功,末將只是從旁協助而已。”
見楊沂中如此懂事,張俊點頭微笑,說道:“子甫之功亦不可沒,我當上奏為你我二人請功。”
楊沂中聞言躬身一禮道:“全掌宣撫照拂。”隨後二人相視而笑。
次日,張俊傳下軍令,說金軍已退,命劉錡軍速速退往太平州佈防,自己大軍則與楊沂中所部一道北上追擊。
與此同時,已經來到廬州的岳家軍王貴也接到其軍令,言明前途糧乏,不可行師,讓王貴率軍返回鄂州。此時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