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描述幾乎就是對上述大孤山美妙地理風貌的複製和再現:
“西方靈河”對應“大洋河”——洋為西方,大孤山傍大洋河西岸而立。“靈河岸上三生石畔”對應“大洋河西岸上大孤山東坡下的‘三塊石’”——洋河岸邊大孤山巨大的臥佛山坡下有“三塊石”。“有絳珠草一株”對應“有曹家一族”。如果把曹家堡、大洋河邊、三塊奇石這些景物連起來,就可以看出“……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這段文字,源於對“大洋河西岸三塊石旁有曹家一族”的描述。儘管文學上描述的景物與實際景物在名稱叫法上有所區別,但也完全能看出上述的這段文字就是曹雪芹在大孤山曹家堡創作《石頭記》時望著周邊的景物順手拈來的。對應上述這段文字和實際景物,更加深了我們對《石頭記》創作源頭的感悟。
上篇對妙玉是曹雪芹在大孤山創作《石頭記》的化身及其名字的寓意已有詳細介紹。筆者認為妙玉的名字也是曹雪芹在大孤山創造的,她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取像於大孤山觀音庵的尼姑。還有《紅樓夢》中其他尼姑形象的取像,也應該和大孤山觀音庵(俗稱姑子廟)的尼姑有一定關係,而導致這種取像的內在因素源於曹雪芹的猶如帶髮修行的尼姑一樣的創作生活,同樣清苦的創作和修行生活使妙玉和其他尼姑的形象在其筆下誕生了。為了寫好這些形象,曹雪芹經常瞭解觀音庵尼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必需的生活條件。從書中第五回的一段描述妙玉的曲文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筆下妙玉住在孤山這個偏僻的地方和其本質:
[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甲戌側批:妙卿實當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羶,【甲戌側批:絕妙!曲文添詞中不能多見。】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甲戌夾批:至語。】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這段曲文“妙語”(妙玉)的自身寫照,即《石頭記》的文字構成和寫作手法,其意思是:
第一句:說妙玉(曹雪芹)如蘭花一樣氣質高雅,如仙人一樣才高八斗。對此脂硯齋說:當之無愧。這是讚譽妙玉(曹雪芹)寫“妙語”(《石頭記》)書水平,如何評價都不過分。
第二句:上天安排妙語(妙玉)生成在孤山這個荒漠偏僻、人煙稀少的地方。即“妙語”因妙玉(曹雪芹)在偏僻的孤山而生。
第三句:有的人看著《紅樓夢》的妙語;一邊如大口吃肉品其香甜,一邊又說其壞話恐其有礙語。穿帶奇麗的服飾又厭其俗。脂硯齋明其義:讚歎其詞添的太妙了,不愧是妙語中的妙語。
第四句:卻不知太高了即能看明白妙語(妙玉)的人世人愈妒。太認真了,把妙語解釋清楚了,世人皆嫌棄你。脂硯齋無不感嘆社會的勢力,《石頭記》書本身和作者,以及解讀者都會有這樣的境地。
第五句:可嘆這,新置的油燈終有舊時,新建房屋有成為廢墟的那一天,轉眼人老花發生。辜負了《石頭記》妙語中紅粉佳人高樓朱廳春色盡——白展示了,有的人一生未明其義。
第六句:到頭來,妙語仍舊被看成風塵骯髒的小說違我心願,就好像無暇潔白的美玉扔進汙泥中。如果,妙語(《石頭記》)始終成了市井消遣的言情小說,如美玉掉進臭水溝,委屈“妙玉”的妙語了。
第七句:何須王孫公子感嘆,他們本來與妙語(妙玉)無緣——他們根本看不懂用妙語寫成的《石頭記》,也用不著發出什麼感嘆聲。
這首曲是對妙玉本質描寫;妙玉“矯形”前的原字是“妙語”,本義:《石頭記》是用妙語寫成的。妙語組成的《石頭記》誰寫的——曹雪芹!還原了“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