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旗卷烏拉爾>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1 / 4)

跋 寫在前面的話

小說以十月革命時期由旅俄華工組建的中國團為原型,講述了營長桑來(真名:桑來朝;山東人;中國團營長;託博爾鐵橋一戰犧牲)團長任輔臣(真名:任輔臣;鐵嶺人;中國團團長;諾伏—屠林戰役犧牲)電報員安娜(真名:不詳;俄國人,烏斯欽科妻子,任輔臣的家庭教師),政委烏斯欽(真名:烏斯欽科;俄國高加索人,中國團政委)等人之間愛恨情仇的戰爭經歷。以中國團歷史上真實的戰役為背景(阿拉巴耶夫斯克礦區首戰,修道院之戰,烏里揚諾夫馳援戰,攻佔庫什瓦獲紅鷹團稱號;強渡阿克塔伊河;葉洛沃村突圍戰,拉亞鎮奇襲戰,跋涉圖爾蓋荒原,新圖林斯克攻堅戰,託博爾河奪橋戰;最後一戰:諾伏—屠林戰役。全軍覆沒。)表現了戰爭,愛情,陰謀和人性等各個方面。

目錄

跋 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章 身世

第二章 俄國

第三章 轉戰

第四章 愛情

第五章 河澤

第六章 山林

第七章 蒙面

第八章 悲歌

第九章 犧牲

後記 結局

附錄一 內戰經過

附錄二 俄國內戰人物及事件

附錄三 圖片資料

相關背景及小說中許多細節的歷史淵源

一 十月革命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十月革命已經不再被“神聖化”。有時反而被“妖魔化”:如指責十月革命是一場“陰謀*”,“推崇暴力”。這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實際上,在世界歷史範圍內,沒有哪一場革命比十月革命更像一場“陽謀”了——提前就公佈了起義日期——因為布林什維克理直氣壯:我們已經在蘇維埃(俄語中為“協會”的意思)中成了名符其實的多數派,克倫斯基少數派政府必須交權,不交權就動武。但還是有人說:就算是“陽謀”,也是被迫的陽謀,是因為加米涅夫故意在《新生活報》上洩漏了起義日期。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托洛茨基在其回憶十月革命的文章中說得很清楚:“…… 十月起義預定了準確的日期——十月二十五日,不是在秘密會議上預定的,而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預定的。”或者說,是當著孟什維克派,親克倫斯基派(如奇赫澤和扎瓦傑)的面,威嚇性地公然預定的。起義日期盡人皆知。否則,孟什維克派領袖唐恩,也就不會堅持要把第二屆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召開,從十月十五日推遲到約定起義日:十月二十五號。不僅日期是公然的,軍事準備也是公然的:對彼得格勒衛戍部隊的爭取和勸說,都是在報紙和演講中公開進行的。成千上萬工人糾察隊的武裝和集結,也毫無秘密可言(為工人赤衛隊發放五千多支步槍的命令,是托洛茨基當著反對派的面簽署的)。對加米涅夫的所謂“洩密”,布林什維克的上層也未做任何處分或指責。只是後來斯大林出於個人目的,要除掉加米涅夫,才開始指責他“洩漏了起義日期”。

那麼,十月革命是否“推崇暴力”呢?如果克倫斯基——這位前蘇維埃副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乖乖向蘇維埃中的多數派交權,布林什維克便會以合法身份上臺,就不存在“暴力奪權”問題。但克倫斯基不僅不交權,反而查封了布林什維克的報紙《工人之路》和《士兵》;搗毀了其多處機關。同時命令衛戍司令切列米索夫,將同情革命,“被宣傳徹底毒害”的衛戍部隊五個團調出彼得格勒。並調集了幾個突擊營和士官學校學員大隊,配發了機槍和五個彈藥基數的子彈。克倫斯基作為猶太人,性格上並非那麼磨刀霍霍。他剛開始調集的三千多人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