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旗卷烏拉爾> 第3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部分 (1 / 4)

軍支隊獸行的報復。但林中的紅軍游擊隊員同那支部隊毫不相干。此外,木牌子上還寫道,如果游擊隊員們不按照木牌子上規定的期限向維岑軍團的軍代表繳械投降的話,他們將這樣對待所有的紅軍游擊隊員。”而在紅色陣營這方,極左也並不比極右更仁慈。頓河的蘇維埃曾在樹林裡一次處決了二千名哥薩克軍官。還有後來的卡廷事件:一次處決了二萬名波蘭軍官。

總之,對人對己都越來越冷酷,是俄國內戰的一大特徵。而冷酷計程車官生們,因為有自己的堅定信念,加上他們的正規軍事素養,要戰而勝之是不容易的。而中國團確實有過幾次戰而勝之的輝煌——特別是從士官生手中攻下庫什瓦——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團榮獲 “紅鷹團”的光榮稱號(小說將為“紅鷹團”授旗的人物改動了一下)。敵人惱羞成怒,不惜用漫畫來醜化中國人(見附圖)。

革命成功後,布林什維克頒佈了《土地法大綱》,這最先在農村激起了地主階級的不滿。隨後宣佈的工廠將逐漸收歸國有的政策,激起了資產階級的不滿。與此同時,布林什維克理直氣壯地宣傳起自己無神論的信仰,這又激起了教會勢力的不滿:造謠說布林什維克要剷除東正教——實際上,包括列寧在內的布林什維克上層,是主張宗教自由的(這一點在小說中也有所反映:如安娜的婚禮請了猶太教拉比,中國團戰士和神父打招呼等)。有些左傾狂熱份子對神父的*,以及後來斯大林的宗教政策,那又另當別論,那更多屬於歷史的躁動,不屬於革命的初衷。俄國的軍官階層與有產階級和教會有著緊密的聯絡(在士官學校的教師中,就有專門的神父教授基本教義,還有大型唱詩班),種種不滿自然會傳染到軍官包括軍士們身上。俄國成了個火藥桶。

恰在此時,接連發生的兩件事情點燃了導火索。第一件是捷克人的叛亂。一九一八年初,關押在俄國遠東的捷克戰俘約五萬人,在聽說了捷克人民準備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宣佈獨立的訊息後,同意掉轉槍口去攻打過去的宗主國奧地利,幫助國內的獨立運動。英法兩國大為高興,說服了俄國人同意捷克人由西伯利亞鐵路(部分透過海路)運送至歐洲參加西線的戰事。這些戰俘卻在運送途中暴動了(即小說中所說的“從奔薩到塞茲蘭一線,所有的軍車都在暴動”)。他們本就是沙場老兵,久歷戎機,面對草創的紅軍(有些只是赤衛隊合編的)連連取勝。這樣一來,竟大大鼓舞了許多舊勢力殘餘,甚至認為紅軍不堪一擊。白黨勢力便迅速壯大。

第二件事情是《佈列斯特條約》的簽訂(即小說中叛軍軍官所說的三十億金盧布的賠款,和四千六百萬人口的出賣!)在當時,把俄羅斯西部廣袤地區的土地和人民,都割讓給德國及其同盟國——這在布林什維克黨內都激起了軒然大波,更別提在敵人陣營了。於是,此前的零星叛亂,終於燎原成了一場熊熊大火。真正的大規模內戰爆發了。這場內戰逐漸得到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大力幫助。比如在南方戰場:英國供給白軍步槍十九萬八千支、機關槍六千二百挺、野炮一千一百多門、炮彈一百萬發(即小說中提到的“可愛的英國人!把歐戰沒耗完的炮彈,都送到南俄羅斯來了。”)還有當時非常稀罕的坦克六十輛、飛機一百六十八架。小說中提到的“花旗銀行提供給白衛合作組織一億兩千萬美元”,也確有其事——也有說法是提供了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白衛軍在初期取得了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但隨著戰線的拉長,白軍後勁不足的問題開始暴露。白衛組織無法像新政權那樣,可以不顧及舊的社會集團的利益瓜葛。白衛軍所能仰賴的舊機構已經殘破且效率不高;這樣一來,徵集的物資必須先由原來的地方勢力經手,然後在軍閥和軍官團之間分配,最後才能事倍功半地用於戰爭。西方諸國提供的物資,只能部分彌補這一資源利用率低下問題;且在時間上也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