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實在今天討論生死這個話題,看起來很遠,其實離每一個人很近,我們的生命中究竟還有多少肌體在活著,我們的心中到底還有多少夢想在活著,我們的未來到底還有多少希望在活著,人跟人的回答比例並不相同。所以其實帶著自己心智裡面最初的那些夢想,以莊子的這種豁達,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為莊子那個時候,物質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為一個單純的願望,而今天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外在的這麼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所以其實讀《莊子》,看似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如果真正把它和我們自己的狀態聯絡起來,會發現莊子的悲天憫人,在於他的每個故事都貼近人心,看見自己內心生與死的較量,看見我們可以活下去的那個希望,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七、堅持與順應
[畫外音]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部分。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講《于丹<莊子>心得·堅持與順應》。
莊子的人生價值觀是外化內不化。這是什麼意思呢?內不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的影響;而在我們的內心有所堅持,否則我們將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而喪失了自我。那麼,何為外化?外化就是對於外在的社會環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而要真正做到內心的支援與外在順應,則必須有一個安定的內心。現代社會千變萬化,我們如何才能有一個安定的內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響?我們又怎樣才能在堅持自己內心的同時,做到對社會的通達順應。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講《于丹<莊子>心得·堅持與順應》。e米e花e書e庫e ;www。7mihua。com
莊子在他的書裡面提出一種人生的價值觀。那麼這話他還是假託孔子之言說的。他說,仲尼曰:古之人是外化而內不化,而今之人的遺憾是什麼呢?是內化而外不化。這兩句話怎麼理解?何為人生化境?我們來理解一下:《莊子》裡面所提倡的外化內不化,也就是是指一個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個社會上,順應規則,與人交往,遵從法度,這一切都可以做外化的東西。也就是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一切都可以放下來與人融通,這就是一種化境。但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他自已,有他獨特的價值觀,有一個人的風格,有一個人內心的秉持,就在於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說生命要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于丹心語)。
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其實,這個命題對今人來講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每天提出的新規則,在一個資訊時代裡,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一種新的尺度,新的座標。我們能夠進步嗎?我們是食古不化,我們堅持著自己一種保守,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準則呢?還是能夠與時俱進,調整自己呢?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外在一定要通達呢?因為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人人都會在這個世界上遭遇危險,人人都會有一些窮困,人人都會在一些突然而來的變故中遭遇一種內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