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財政大臣張康仁兼任了中央銀行的行長職務,但在內閣安排上,央行的副行長孫衡甫也被納入內閣席位,故而還是保持了三十三位內閣大臣的總席位。
在十四個部的排名中,一旦首相意外身亡,外務大臣將臨時擔任內閣總理一職,其餘依次類推,外務、財政、法務大臣繼續身亡之後,則由陸軍大臣兼任內閣總理。
所以。外務大臣可以簡稱為外相,實際等同副總理。
三十三個內閣部門,按照第一憲法的規定,陸軍部、海軍部、警察部、海警部、國家巡防總局、國家情報總局、中央調查總局是統一歸屬皇帝直接任命,實際行政工作中也直接歸屬皇帝直轄統管,其餘則歸屬內閣總理大臣提名,國會表決透過後。皇帝只負責批准,但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和任命權也在皇帝的手中。
相比沙皇,華皇最大的差距在於任命國會議員的數量上。前者任命所有國有議員,而後者只任命其中的1/3規模。
雖然這三十三位內閣大臣中,只有一半是宋彪親自委任和提名的。但還是可以稱之為皇帝內閣,基本是由他來操控,這裡面也存在著很多政治上的聯盟和妥協,比如說由梁啟超擔任文教部大臣,本身就是妥協,為了將維新派拉攏到帝黨的範圍內,好歹也有15個議員席位,關鍵時刻也能發揮作用。…;
三十三位內閣大臣中,由新華會、中華革命黨、光復會合併的中國光復黨佔了20席,新政強國會佔6席。民主黨佔3席,維新進步會佔2席,立憲會佔2席,寬泛意義上的帝黨則佔了大半,總體還是很利於宋彪在幕後訓政。
民主黨這邊不是很滿意。他們想要的更多,可這也不能怪宋皇帝,皇帝最初提議孫逸仙先生擔任宗教大臣一職,孫逸仙自己不同意,想要擔任中央鐵路總公司的董事長,並且要求將公司總部放在上海租界。其實就是要利用鐵路特權和外國政商聯絡,保持自己在國外社會的影響力。
宋彪怎麼可能同意,何況孫逸仙是真的不懂鐵路,後來民國時期一拍腦袋決定的六條鐵路線都是狗屁不通的事情,浪費了民國不少血汗錢,結果一條都沒有修成功。
加上黃興拒絕了科技總署總長的提名,眼睛盯著海關總署的位置未能得償所願,最後擺出一副高姿態而去,民主黨就從最初約定的5席變成了3席,身為皇帝,宋彪遵守最初的5個席位的基本安排,你自己不要,想要換個好位置就肯定是不可能,話說科技總署和宗教總署對帝國而言恰恰是非常關鍵的位置。
總的來說,這還是一屆以帝黨為中心的大聯合政府,光復黨聯合新政會、維新會共同執政,基本也就壟斷了國會的大部分席位,佔據著絕對的執政黨地位。
今天晚上的宴請就不談什麼公事了,該談的事情,此前幾天都談的差不多了。
晚上的國宴結束後,宋彪目送諸位內閣大臣離開宣政園,這才和皇后舒萱一起去裕豐園,乘著月色在中海的荷塘池邊觀賞景色,此時的中海裝扮一新,彩燈如星,景色極佳,兩人走在湖畔涼亭邊,登上水榭樓船,觀景賞月,只是許多話都一切盡在不言中。
努力這麼久,總算是正式的成了帝國皇帝,得到全國和國外的一致公認,從此穩固了自己的帝位,不用擔心像袁世凱那樣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身穿著一襲硃紅底白團錦龍紋唐裝,宋彪頗是感覺愜意,服裝很舒服,讓人覺得舒服,心裡更舒服,總之是在一種很好的感覺和狀態中。
中國之中國,這樣才有那麼點意思。
登基之後,宋彪很想繼續像以前一樣暫時休息,在幕後掌控諸事即可,只是剛登基就開始消極怠工,難免影響很壞,國民們一貫是以皇帝勤政為標準,勤政的一大指標就是上不上朝。
不上朝就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