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為副,傅作義曾是其下總司令,後任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後由蔣介石兼任,顧祝同為副(後任正職);張發奎,陳誠,張治中都曾是其下總司令;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餘漢謀為副,後任正職,還取代陳濟棠成為廣東軍政首領,再後為張發奎;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後由李宗仁繼任,韓復榘為副;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後由陳誠繼任,再後由孫蔚如繼任,曾追隨楊虎城,也曾趕走了吳佩孚。
‘黃埔的慈母’廖仲愷的被刺,成了許崇智被釋兵權的導火索。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事件的發生,蔣介石才得到一個獨自掌權的契機,許崇智也因此掉進了歷史的泥潭,再也沒有崛起過。
在此之前,許崇智在廣東的地位可謂至高無上。
汪精衛、蔣介石、許崇智三權鼎立,國民黨右派刺殺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廖仲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定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組織特別委員會,控制局勢,處理廖仲愷案,由此可見,許崇智之實力難為任何派別所忽視。
廖仲愷案之後,蔣介石派人送親筆信給許崇智,信中說:粵軍已有變動,請總司令去上海,暫避一下,由我代為安排整頓。六個月後,再請回來共同主持北伐。
許崇智無可奈何,悄然離粵赴滬。
這一走,標誌著許崇智和廣東時局永遠的脫離開來,也標誌著他的軍事生涯,從此,畫上了一個無奈的省略號。
縱觀許崇智的治軍歷程,最值得肯定的,便是他自始至終都忠於孫中山,甚至有愚忠的嫌疑。
其實,許崇智、蔣介石再加上張靜江,三人結為拜把兄弟,感情也一直不錯。
不過,蔣介石對許祟智卻並不是一味的愚忠,他與許崇智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具有極大的政治野心,而後者只是一個純粹的軍人。
蔣介石在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對許崇智的議論:辦事無序,重內輕外。
在這種意識的導向下,蔣介石對許崇智的取而代之成了註定的計劃。
許崇智當然也是聰明人,當他看到了蔣介石的力量,已經超越自己的時候,便主動或被動地讓出了自己的兵權。
許崇智之部下因為在廖仲愷案中,有重大的嫌疑,許崇智為了避嫌向國民政府提出了辭職的申請,要知道,當時許崇智在廣州的實力,並不在汪精衛和蔣介石之下,避嫌的原因,則是形勢所趨,以權換命而已。
最後,孫傳芳受南京國民革命軍第一路何應欽軍的進擊,後與張宗昌聯袂到北京,又與張學良拜盟,認張作霖為義父,取消‘五省聯軍’稱號,並提請張作霖就任安國軍大元帥,自己任安國軍副司令。
蔣介石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何應欽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笠是為了蔣介石的安全。
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委會將所屬軍隊編成國民革命軍,黃埔學生軍編入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師長(周恩來為該師黨代表)。
在反對蔣介石中,比何應欽有甚者的是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白崇禧地位僅次於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何應欽,等實力派逼迫蔣介石通電下野,並由他們三人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黨務委員。
接著,李宗仁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介石,被推為*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閻錫山)兼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進軍湖南,支援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同蔣介石作戰。
李宗仁又聯合‘南天王’陳濟棠反蔣介石,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