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春秋霸事筆記> 第3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部分 (1 / 4)

管仲清晰地記得,那是父親健在的日子,而且剛剛來到齊國,他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離開故鄉潁上,來到齊國國都。有一天,父親就給他講述了齊國祖先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號飛熊。

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也是個亂世,是商王朝走向滅亡的時期。那個時候,他勤學苦讀,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曾經嘗試去挽救衰敗的商王朝,拯救天下萬民於水火,可是,姜子牙每每進言,都慘遭失敗。

於是,他棄官離開了朝廷,前往現在的燕國(遼寧)一帶隱居。不過,他沒有放棄,依舊在潛心苦讀。隱居的時候,他大約三十歲左右,一直攻讀了四十年,因為那個時候,他覺得商王朝還沒有到滅亡之顛,所以,整整等了四十年。

四十年之後,他七十多歲,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大得人心,有興周滅商之雄才大略。於是,他不辭辛苦前往渭水之濱,在那裡垂釣,等待機會。當時,他直鉤垂釣被人譏笑,可他沒有辯解,一釣就是三年。

當他八十歲的時候,周文王姬昌因為一個夢,來到渭水河邊遇到了他,任命他為攻打商朝的最高統帥。在此之前,他足足等待了五十年。後來,經過無數挫折,終於打下了商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周王朝,創造了一番偉業。

“所以,人即使懷才不遇,也不要氣餒,要不斷地努力和等待。明白了嗎?孩子。”父親這樣總結道。

“嗯,明白!”當時年幼的他這樣回道。那時候的小管仲未必聽懂了這個故事,卻在隱約間明白了父親想做姜太公那樣的人。

從那個時候起,管仲的心裡就有了那盞指明燈,那盞燈照耀著他日夜刻苦攻讀。後來,父親去世了,父親沒能完成的抱負成了管仲一生奮鬥的目標,為此他忍辱負重,百折不撓。

到今天,他依舊沒有成功,但他強烈地感覺到,總有那麼一天,他也會像姜太公那樣,遇到一位明主,實現他的抱負。

管仲合上那本兵法書,臉上浮現出寂寥的微笑,那是公元前695年,他已經等了三年。其實,從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85年,在他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他已經品嚐過無數次閉門羹,經歷過漫長而絕望的等待,仍然沒有看到命運的轉機。即使這樣,管仲仍然堅定著最初的信念:一直向前,直到天明。

而這一年也算是其中一個標誌性的轉折年,因為隨後發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政治事件

*戀引發的血案

頭一年發生了一個天文現象:日食。據《左傳》記載,那天魯國的史官在屋裡睡覺,也可能在茅坑裡蹲得太久了站不起來,昏了頭,就只在上面記載:“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沒有寫下具體日期,比如丙醜之類的,後來,左丘明先生就嚴肅批評了這個已經死了好些年不知道姓名的史官,說他沒有盡職。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4年,管仲還在猜測這個日食可能預示著什麼的時候,齊都城內一陣喧譁,整個事件的發端就好像春天的陣雨,原本外面陰沉的天很平靜,忽然“譁”的一聲,大滴的雨點跟潑水一樣下來。此刻的臨淄城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喧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政治家的耳朵、眼睛和鼻子都是很警覺的,發生的這件事情首先轟動了整個齊國,接著震動了各國。對於齊國的百姓來說,這是一種氣憤和不安的話題,很有可能會立刻帶來他們討厭的戰爭,影響他們安定的生活;但對於齊國政界的一些人士來說,這簡直就是帶來巨大契機的政治風波。許多野心家在蠢蠢欲動,管仲或許也是其中一員,此時越亂的局面越能帶給他希望,但也有可能就此被騷亂埋沒。

《左傳》桓公十八年傳對這個事件做了簡短的描述:“公會齊侯於濼,遂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