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我們什麼都不說,只是一起哭,因為她能分擔我的痛苦,這種痛苦只有我的一些密友,伊麗莎白?泰勒和麥考利?庫爾金等人才能體會到。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博得大家的同情,只是想讓大家牢記一點——這種失去童年的痛苦不僅僅屬於好萊塢的童星。現在,這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災難。童年成了當代生活的犧牲品。我們使很多孩子不曾擁有歡樂,不曾得到相應的權利,不曾獲得自由,而且還認為一個孩子就該是這樣的。現在,孩子們經常被鼓勵長大得快一些,好像這個叫做童年的時期是一個累贅的階段,大人們很不耐煩地想著法兒讓它儘可能地快些結束。 。。
附錄:邁克爾·傑克遜在牛津大學的演講(2)
在這個問題上,我無疑是世界上最專業的人士之一了。我這一代見證了父母與孩子親情的疏離。心理學家在書中詳述了不給予孩子絕對的愛而導致的毀滅性影響,這種無條件的愛對他們精神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是極其必要的。因為被忽視,很多孩子就封閉自己。他們漸漸疏遠自己的父母親、祖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我們身邊那種曾經團結過一代人的堅不可摧的凝集力就這樣消失了。這種違背常理的行為造就了一代新人,他們擁有所有外在的東西——財富、成功、時裝和跑車,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痛苦和空虛的。胸口的空洞,心靈的荒蕪,那些空白的地方曾經搏動著我們的心臟,曾經被愛佔據。其實,不僅孩子們痛苦,父母親也同樣受煎熬。我們越是讓孩子們早熟,我們就越是遠離了天真,而這種天真就算成年人也值得擁有。
女士們先生們,愛是人類家庭最珍貴的遺產,是最貴重的饋贈,是最無價的傳統,是我們應該代代相傳的財富。以前,我們或許沒有現在富有,房子裡可能沒有電,很多孩子擠在
沒有取暖設施的狹小房間裡。但這些家庭裡沒有黑暗,也沒有寒冷。他們點燃愛之光,貼緊的心讓他們感到溫暖。父母不為各種享樂和名利分心,孩子才是他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我們都知道,英美兩國在托馬斯?傑斐遜提出的所謂“幾個不可妥協的權利” 上決裂。當我們美國人和英國人在爭執各自要求的公平時,又有什麼關於孩子們不可妥協的權利之爭呢?對這些權利的逐步剝奪已經導致了世界上的很多孩子失去快樂童年。因此我建議今晚我們就為每個家庭建立一部全體兒童權利條約,這些條約是:不必付出就可享受的被愛的權利;不必乞求就可享有的被保護的權利;即使來到這個世界時一無所有,也要有被重視的權利;即使不引人注意也要有被傾聽的權利;不需要與晚間新聞和復活節抗爭,就能在睡覺前聽一段
故事的權利;不需要躲避子彈,就可以在學校受教育的權利;哪怕你只有媽媽才會愛的臉蛋,也有被人尊重的權利。
朋友們,人類所有知識的創立,人類意識的萌芽必然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被愛的物件。哪怕你不知道自己的頭髮是紅色還是棕色,不知道自己是白人還是黑人,不知道自己信
仰哪個宗教,你也應該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大概1 2 年前,我正好在準備我的“真棒”巡演,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父母親來加州看我。癌症正在威脅著他的生命,他告訴我他非常愛我和我的音樂。他的父母告訴我他生命將盡,說不上哪一天就會離開,我就對他說:“你瞧,三個月之後我就要到堪薩斯州你住的那個城市去開演唱會,我希望你來看我的演出,我還要送給你一件我在一部錄影帶裡穿過的夾克。”他眼睛一亮, 說:“ 你要把它送給我? ” 我說:“ 當然, 不過你必須答應我穿著它來看我的演出。”我只想盡力讓他堅持住,就對他說:“我希望在我的演唱會上看見你穿著這件夾克戴著這隻手套。”於是,我又送了一隻鑲著萊茵石的手套給他。一般我決不送萊茵石手套給別人。但他就要去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