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政變發生。奕宣讀詔書,令侍衛將載垣、端華拿下,囚禁宗人府,肅順隨靈柩剛到密雲,醇郡王奕深夜破門而入,將正擁著兩個妾睡覺的肅順逮捕送到宗人府。十月六日,肅順斬立決,載垣、端華賜自盡。
十月一日詔授奕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又補授為宗人府宗令。十月五日,詔命以明年為同治元年。
十一月初一,紫禁城養心殿舉行垂簾大典。從此,慈禧太后取得國家最高權力。成者為王敗者寇,肅順、端華、載垣自此被清朝統治者貶為&ldo;三兇&rdo;。
晚清的三次革新
從鹹豐到宣統朝這半個世紀,皇權、吏治癒益腐敗,軍事落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國內反清鬥爭此起彼伏,列強侵略頻頻,清朝統治岌岌可危。為了挽救其滅亡的命運,清朝先後進行了三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革新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新政。三次革新雖然都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四個方面,但重點是不同的。洋務運動主要是經濟方面的革新,戊戌變法主要是政治領域裡的革新,而新政則涉及各方面。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十九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朝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採用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技術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以新式武器裝備陸和海軍的運動。
當時把跟國外打交道稱作洋務,這次改革引進外國文化和人才,故稱洋務運動。
六十年代初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處在蓬勃發展之際。清政府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官僚如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覺得要鎮壓農民起義,抵禦外侮以求長治久安,必須求強、求富。而要求強、求富,就必須引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洋務運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傳入中國的早期木製腳踏車洋務運動有如下幾方面:
一、軍事工業。軍事工業是洋務運動的重點。如曾國藩於鹹豐十一年(1861)建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於同治四年(1865)建立了江南機器製造局和金陵機器局,左宗棠於同治五年(1866)建立馬尾船政局,張之洞於光緒十四年建立了湖北槍炮廠等。
二、民用企業。興辦軍事工業求強,興辦民用企業求富。洋務派興辦的民用企業有李鴻章於同治十一年興辦的輪船招商局、光緒三年(1877)創辦的唐山煤礦、光緒六年(1880)建立的天津電報局,左宗棠於光緒四年(1878)建立的蘭州機器織呢局,張之洞在光緒十六年(1890)創辦的湖北織佈局和漢陽制鐵局。
三、興辦外語學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同治元年(1862)奕創立同文館,招收八旗兒童學習英、法、俄文。接著李鴻章、左宗棠辦起外語和科技學校。此外,洋務派還選拔學生留學,組織人力翻譯外文科技書籍。
四、辦海軍。光緒年間,建起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洋務運動中的軍事工業全是官辦,資金來自海關關稅、軍餉和厘金。用作海軍軍費的相當一部分為皇室和各級官吏所鯨吞。為慈禧太后建造的頤和園,自開工就每年從海軍軍費中挪用,一共用了數百萬兩。民用企業則是&ldo;官督商辦&rdo;,由官僚控制,吸收私人投資。
軍事企業幾乎都聘用了外國人幫忙,如金陵機器局聘請了英國人馬格里任技師,福州船政局聘用了法國人日意格為正監,德克為副監。
洋務運動經過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就失敗了。中法戰爭中法國侵略者轟毀了馬尾造船廠,甲午之戰,日本侵略者使北洋海軍全部覆沒,洋務派的堅船利炮的希望化為泡影。儘管如此,洋務運動還是有意義的。首先它開啟了中國的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