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自縊圖》17世紀法國繪畫以騎兵為主的八旗兵是關外時期為努爾哈赤所創的經制兵,是一支勁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依靠八旗兵統一了女真,在東北建立了與明朝對立的後金割據政權。關外時期,八旗是支勁旅,戰功赫赫。萬曆二十一年(1593)海西4部與科爾沁等5部九國之師攻打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率八旗攻其前軍而敗其餘部,很快就打垮了九國之師的進攻。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率八旗進攻撫順,掠人畜30萬。天命四年薩爾滸一仗,八旗以6萬兵力粉碎了明朝9萬人馬4路進攻,使明軍永遠失去了進攻後金的力量。六年努爾哈赤率八旗發動遼瀋之役,奪取了明在東北的重鎮瀋陽和遼陽。皇太極即位後,指揮八旗兩次入侵朝鮮使之臣服,三次出征統一漠南蒙古,五次入塞,擄掠大批人畜和金銀財寶。崇德五年(1640),八旗在錦州、松山大敗明軍13萬,消滅了明朝在東北的主力,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盡為清朝所有。
吳三桂降清,山海關一戰,八旗入關,使清廷定鼎燕京。八旗與新組建的另一支經制兵‐‐綠營兵合力,南征北戰,鎮壓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南明政權以及地主階級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統一臺灣,雅克薩驅逐俄羅斯侵略軍,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反擊廓爾喀入侵,鎮壓白蓮教起義和天理教起義,鎮壓張格爾叛亂。透過這些戰爭,清朝有效地征服了中原,統一了邊疆,迎來了康乾盛世,維持了清朝的統治。
但是從平定三藩開始,養尊處優的八旗兵戰鬥力開始下降。平定三藩時圖海、賴塔、穆佔這些八旗將領還敢打敢拼,戰績突出,而勒爾錦、尚善、喇布則畏敵如虎。喇布名為揚威大將軍,統兵數萬,竟多次敗於僅有4000兵的敵將高大節。順承郡王勒爾錦駐防荊州不敢過江,他把南懷仁所鑄大炮掩埋起來首先退卻。滿洲親王、貝勒以下在三藩面前畏怯不前的,有近20人在康熙十九年後被查辦。勒爾錦革去郡王,貝樂尚普任安遠靖寇大將軍,主持嶽州軍務,日久無功,免去貝勒。平定三藩主要依靠綠營。綠營當時有40萬投入戰鬥,在關鍵時刻是他們起作用。&ldo;雲貴多山地,綠營步兵居前,旗兵繼之,所向皆捷。&rdo;雍正九年(1731),三等公、領侍衛大臣傅爾丹率軍3萬,其中八旗兵為主,從科布多進攻準噶爾,聽信準部偽降將,中伏於和通泊,3萬兵馬幾乎全部覆沒。八旗建軍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就是這次。乾隆帝整頓八旗,拔擢能臣勇將,戰鬥力有所提高。在兩徵金川、兩徵準部、平定回疆、兩徵廓爾喀的作戰中,以八旗為主體的清軍再次發揮了作用,最終取得了勝利。
嘉慶元年,川楚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八旗不是對手,舊日平定三藩時、準部、大小金川以及統一臺灣時綠營還是發揮大作用的。但由於待遇低,訓練廢弛,這時也不行了。四川合州知縣龔景翰主張募集鄉勇。最後依靠鄉兵,才將起義平定下去。與白蓮教交戰時,是鄉兵衝鋒在前,綠營跟在鄉兵後面,八旗軍又在綠營後面。於是平定白蓮教起義,竟用了九年的時間。
道光時八旗進一步腐敗,已經不成兵了。道光十五年,鴻臚寺卿黃爵滋揭露京城八旗兵的情況說:&ldo;近見有成群,手提雀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聚賭博。問起名色,則皆為巡城披甲,而實未曾當班,不過僱人領替,點綴了事。&rdo;康熙御製&ldo;威遠將軍&rdo;炮八旗、綠營沒了士氣,戰鬥武器比起西方來那就更落後。19世紀初,英國陸軍廣泛使用來復槍,有加農炮、榴彈炮,海軍有長達百多英尺長配備數十門火炮的戰艦。而清軍長期使用冷武器,講究騎射本領,不重視火器的發展與製造。即使有,也是低階的。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