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頁 (1 / 2)

入關後清代官職有九品,每品有正有從,9&tis;2=18,共18等。九品以上是官,以下是吏。

品級

正一品:太師太保太傅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大臣/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書總督(加尚書銜)左、右都御使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帥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總督左、右侍郎副都統總兵/從二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布政使副將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參將/從三品: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鹽運使遊擊

正四品:順天府尹通政司副使大理、太常、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道員都司管帶官/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知府城門領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郎中同知守備/從五品:鴻臚寺少卿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員外郎知州千總

正六品: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通判知縣門千總衛千總營千總土千總/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土知州州同武略佐騎衛

正七品編修七品筆帖式太僕寺主簿府學教授/從七品:檢討中書園子監博士州判

正八品縣丞學正御醫教諭部院衙門筆帖式外委千總/從八品:典簿訓導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登仕郎府知事縣主簿九品筆帖式外委把總/從九品:翰林院待詔登仕佐郎國子監典籍司獄額外外委

未入流:典史驛丞

清朝官員品級十分複雜,以上僅是品級舉例,晚清官級沒包括在內。詳見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俸祿

關外時期官員俸祿不清楚,入關後,俸祿有祿米和俸銀兩部分。下面是入關後各類品級官員的俸祿。

這個俸祿標準從清初直到清末都沒變。到晚清俸祿變低,有時還有折扣。何剛德在《春明夢錄》(下)說,他在光緒任京官俸銀只是六折發給。六品官春秋兩季應是60兩,折扣後還有其他扣除,只得32兩。翰林院官員為了增收,盼望放差。學差3年,大省份有三四萬,小的萬餘。其次是主考,一次可得數千兩,最苦是去廣西,只有九百兩。

京官除了貪汙外就是靠地方官送錢。

清初地方官員採取徵火耗的辦法增收,雍正朝開始有了養廉銀。這部分錢比正俸高很多倍。養廉銀有地方差別。直隸總督每年15000兩,知縣6001200兩。雲南總督2萬兩,知縣8001200兩。此外官員還有辦公費,多入個人腰包。

考核

關外官員考核始於皇太極六部設立三年後的天聰八年(1634)。這一年考核六部官員。內三院、都察院官員也納入考核物件。八旗駐防官員任職三年後也要考核。他們第一次考核是崇德元年(1636),經過考核,根據表現平定是否稱職,然後陟黜。

入關後清朝對官吏的考核承襲明制,採取京察、大計2法。順治二年開始大計,考核外官,3年一次;九年五月決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後來改為3年一次,實際開始以京察考核京官是十年四月。京察、大計都是考核才(才幹)、守(操守)、政(政務)和年(年齡、健康)4方面。每個方面有3項,才有長、平、短,守有廉、平、貪,政有勤、平、怠,年有青、中、老。根據《清仁宗實錄》十七年記載,嘉慶十六年大計,下面是浙江和雲南大計結果:浙江卓異官11員,年老官7員,有病官員1名,才力不及2員,浮躁官1名;雲南卓異10員,不謹官2員,年老官4員,有病官2員,才力不足官2員,浮躁官2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