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女生小說>正說清朝三百年> 第117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7頁 (1 / 3)

乾隆帝擔心馬戛爾尼在離京後生是非,命軍機大臣通知沿途地方保持警惕,增強防務。

嘉慶二十一年(1816)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馬禮遜為副的使團第二次訪華,擴大中英貿易。閏六月初六乘五條船到達天津。嘉慶帝派理藩院尚書和世恭、工部尚書蘇楞額到天津,率長蘆鹽政廣惠陪同&ldo;貢使&rdo;來京。和世恭要使團行三跪九拜之禮,使團不聽。一夜之間,馳至圓明園。第二天早上,嘉慶帝等待使者朝見,正使說病了,副使說禮服沒有準備好,嘉慶帝發怒說,英使&ldo;竟系無福承受天朝恩賚&rdo;,當日就遣還了使團,《表文》也不要,退回&ldo;貢品&rdo;。第二天,嘉慶帝怒氣消了些,派布彥泰帶上禮品白玉如意一支,翡翠玉朝球一盤,大荷包兩對,小荷包八對賞給英國國王,又派蘇楞額趕到通州,賞收英國部分&ldo;貢品&rdo;:地圖4張,英國王妃像5張,山水人物畫95張。送上敕諭一道,內容有三:英國遠在重洋,來中國是&ldo;輸誠慕化&rdo;。二、讚揚馬戛爾尼&ldo;不愆於儀&rdo;,斥責使團&ldo;不遵禮節&rdo;。三、說明原定接待計劃:初七使臣瞻覲,初八賜宴,初九陛辭,十一日頒賞,十二日遣行。

嘉慶令各地在使臣過境時防範謹嚴,不許他們逗留停泊。

外交逸事

煞英使威風

唐景星在同治初年在總理衙門任職。當時朝廷諸大臣不明歐洲外交上的規矩,每當他們的使臣盛氣凌人之時總是縮著頸,你看我,我看你,毫無辦法。這樣一來外國人對中國人更為輕慢。但他們想不到唐景星給了他們一點顏色看。

一天,駐華英使威妥瑪在總理衙門為爭一事不勝,拍案大嚷。這時剛從歐洲回來不久的唐景星在場,突然舉起拳頭呼地站起來,大聲說:&ldo;威妥瑪,你怎敢如此放肆?&rdo;威妥瑪怒氣沖沖地說:&ldo;你為何無禮,直呼我名?&rdo;唐景星說:&ldo;這是什麼地方,你不清楚嗎?你敢拍桌,我有什麼必要對你講禮!&rdo;此話出其不意,威妥瑪的威風頓時被煞了下去,像個洩氣皮球,一聲不吭。

後來有人問唐為什麼敢得罪英國大使。唐說:&ldo;我在歐洲時間長,熟悉他們的規矩。按照外交禮節,在公堂拍桌,他就有錯,他無法怪罪我。&rdo;

折服英商

同治接見西方使節銅版畫同治六年(1867)九月,陳其元(字子莊,海寧人)在南匯(上海附近)當縣令。一天,一個英國商人用船載煤到上海,船陷淤泥沉沒,煤浮於海面,海濱一些居民撈了一些浮煤回家。他們並不知道是從洋船來的。不久,那個英商和一個翻譯來到縣府,毫無根據地說什麼他的船被南匯老百姓燒毀,煤全部被搶,要賠50000元。

陳其元理所當然地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後來陳其元想,如不查清事情,把百姓撈到的煤歸還他,他還會鬧事,報告總署,傷害老百姓,成為不賠而賠了。況且哪裡知道總署會不下令賠償呢?於是他便到鄉下親自查詢。這時,英國領事已照會清江海關道,關道委員與英商及翻譯又來找他。海面上英艦往來鳴炮,南匯百姓大驚。

陳不怕種種恐嚇,義正辭嚴地對英商說:&ldo;我縣老百姓如果真的劫掠了你的船,是應治罪,可是事實上是你的船自行沉沒,老百姓只是撈了點水上浮煤而已,這也算犯罪?如果你說煤不給撈,讓我代為清查,尚可盡力查辦。你丟的是煤,哪能讓我們賠銀呢?你要賠銀,這是訛詐。訛詐,哪還有交情可言?我寧肯丟烏紗帽,你也休想要銀子!&rdo;關道委員也大義凜然指責英商。英商無話可說,十分沮喪。最後陳與之商定,只將老百姓撈的煤交還給他了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