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講的人應該說是富有的了,但是還有比他們更富裕的。昭槤《嘯亭續錄》裡就說到一戶:
懷柔郝氏,膏腴萬頃,喜施濟貧困,人呼為&ldo;郝善人&rdo;。純皇帝嘗駐蹕其家,進奉上方水陸珍饈至百餘品,其他王公近侍以及與輿儓奴隸,皆供食饌,一日之餐,費至十餘萬雲。
從熔化內府金鐘到推廣厘金
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清王朝鎮壓起義,一方面要兵,另一方面要錢。鹹豐帝解決兵的問題,開始是調遣八旗、綠營,後來是依靠湘軍。軍費開支浩繁,但國庫空虛,拿不出錢來。鹹豐帝和清廷巧立名目,榨取百姓,想盡了一切辦法,下面是其中的幾項:
熔化內府金鐘。鹹豐三年十一月,鹹豐帝命大臣熔化乾隆五十四年(1790)所鑄造的內府金鐘(樂器)3口。3口鐘分別重800斤、700斤、580斤。
停薪。鹹豐三年停發了文職六品以上、武職四品以上俸銀一年,但增加養廉銀。
捐款。要富紳捐款,要京城鋪戶捐稅。
捐輸。捐輸也叫捐納,就是用官職換錢。清朝遇到急難解決的經費問題時常用這個辦法。這項措施首先施行於康熙十三年平定三藩之時,不過那時僅限文官。用武官官職換錢,始於雍正初年,用兵於西北之際。鹹豐年間,捐輸又用上了。元年戶部捐輸收入1110585兩,二年捐輸收入3135861兩,三年捐輸收入672611兩。
清朝農村木匠活中的拉大鋸舉借內外債。內債是向國內的票商、士紳借錢;外債是向洋商借款。鹹豐十一年到同治四年,江蘇、福建、廣東等省借外債12筆,共1878620兩,年息8厘到1分5厘。
預徵錢糧。所謂預徵錢糧是指前一年預先徵納下一年的錢糧,例如鹹豐三年令山西、陝西、四川等&ldo;完善地區&rdo;預先借徵鹹豐四年的錢糧,四年秋又預先徵五年的錢糧。
實行錢糧津貼制度。錢糧津貼是行之四川的一種加派:每田賦一兩加徵津貼一兩。
浮收。所謂浮收指額外徵收錢糧。浮收方式多種多樣,手段殘酷。如漕糧浮收,故意用腳踢斛,使斛面堆尖,又要交水腳費、花戶費、灰印費等,合計一下,二石四五之當一石。
鑄大錢。鑄大錢是指鹹豐三年開始鑄造減重大錢。例如鹹豐二年每文重1錢,每千文重6斤,當千的大錢僅重2兩,那麼以往千文錢所要的銅可制每枚當千文的硬幣48枚(6&tis;16兩÷2=48)。這樣減重大錢面值有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八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當五百、當千共15種。
印發官票和錢票。官票和錢票都是紙幣,由戶部印製發行。官票印有&ldo;戶部官票&rdo;字樣,面額有1兩、5兩、10兩和50兩;錢票又稱寶鈔,是大錢,面值有500文、1000文、1500文、2000文4種。規定2000文抵銀1兩。
實行厘金制。厘金就是厘稅,1為厘。厘金是對生產運銷過程中商品徵收的捐稅。鹹豐三年,幫辦揚州軍務刑部侍郎雷以根據盛世滋生圖幕客錢江的建議向裡下河地區仙女廟米行、店鋪實行1抽稅制度(當時叫&ldo;勸捐&rdo;助餉),半年就得2萬貫。此法從1個地區推向江蘇1省,後又推向全國的一切商品。厘金分百貨厘、鹽厘、土藥(國產鴉片)厘、洋藥(鴉片)厘4種,以百貨厘為主。它使用範圍最大,收入也最多。農產品、日用百貨在運輸、交易過程中都課稅。故有坐厘、行厘之分。所謂行厘就是商品過關卡就要收稅,而關卡很多,山隘水涯、關津要道都有&ldo;奉憲抽釐&rdo;的旗幟,所以重複課稅非常普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