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科據商衍鎏先生考證本之於金女真進士科。翻譯科之設是為維護滿蒙語言文字。翻譯科考試只限於八旗子弟,考試不定期。根據《清史稿&iddot;選舉三》,關外皇太極時期開始了翻譯考試,入關後順治八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有鄉試,乾隆朝次數多些,嘉慶、道光兩朝仍然有鄉、會試。考試要求屢變。例如,雍正元年,鄉試只考一場,考試題目或奏章一道,或從四書、五經出一題。後來是從《性理精義》、《小學》中限三百字命題。乾隆三年規定在翻譯題外作滿文一篇。&ldo;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詔舉行,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年會試,入文科制。……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九月會試於京師,中式者為武進士。凡鄉、會試俱分試內、外三場。首場馬射,二場步射、技勇,為外場。三場策二問、論一篇,為內場。……殿試簡朝臣四人為讀卷官,欽閱騎射技勇,乃試策文。臨軒傳唱狀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rdo;
下面對一般科舉考試必考的兩種文體‐‐八股文和試帖詩作一解釋。
八股文為科舉考試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間形成的一種考試文體。格式死板,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等部分組成。破題要說明題意,承題進一步說明題意和文章主旨,起講是議論開始,入手是引入正題的話,起股是總論,出題是點出題目的散句,中股與後股發揮題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說完意猶未盡的話,收結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都有兩股對偶句,因而稱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書語命題,例如順治二年,第一題用《論語》,第二題用《中庸》,第三題用《孟子》。因為以四書語命題,因此八股文又叫四書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論述,&ldo;代聖賢立言&rdo;。以書中一句話命題叫小題,例如&ldo;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do;如果以整篇為題就是大題。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順治二年每篇不得超過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
還有一個試帖詩,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後鄉試、會試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韻詩。內容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例如路慎莊的試帖詩:
東西深不辨,空外但聞聲。
共搗三更月,誰知萬戶情。
寒衣新浣出,密線舊縫成。
遠近驚秋早,光陰入夜爭。
力微拼用盡,辛苦說分陰。
涼意生雙杵,繁音滿一城。
深閨今日寄,絕塞幾人徵。
露布頻聞捷,鐃歌報太平。
清朝科舉制度源自明朝的科舉制度,但也有不同於明朝科舉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視,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滿漢兩榜。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優待,只考翻譯(滿‐漢)。科舉本是選官的根據,但滿人當官不必透過科舉考試。乾隆時大學士60人,漢人25,旗人35,漢人全是進士,旗人只有4個。
第二是考官不僅要有官位和出身,從雍正四年開始還要經過考試。
第三是為避免各省錄取名額太懸殊,康熙五十一年開始把錄取的名額分到各省。下面是4年會試錄取名額:
年份 總數 滿洲 蒙古 漢軍 直隸 奉天 山東 山西 河南 陝西 江南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福建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康五十二 186 4 2 22 1 15 10 15 9 30 20 13 12 8 6 3 4 3 4 乾三十四 143 3 1 13 1 10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