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還做過兩首《寶月樓詩》。其中一首:
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
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弗祿,鏡影大光明。
麟次居回都,安西系遠情。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去世,終年54歲。
清文宗皇后‐‐那拉&iddot;蘭兒(慈禧太后)
一、政治檔案
慈禧太后(1835-1908)姓葉赫那拉氏,滿洲人。安徽寧池太廣(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廣德)道惠徵之女,小名蘭兒。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她的旗籍,開始是鑲藍旗,後來抬到鑲黃旗。鹹豐元年選為秀女,封蘭貴人。六年生載淳。在封建社會,妻以子貴,那拉氏生載淳而封懿妃。第2年晉升為懿貴妃。十一年鹹豐帝在熱河避暑山莊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ldo;祺祥&rdo;。她與皇后鈕祜祿氏並尊為皇太后,皇后鈕祜祿氏上徽號&ldo;慈安&rdo;,那拉氏上徽號&ldo;慈禧&rdo;。那拉氏居喪時居煙波致爽殿西暖閣,又稱西太后。
慈禧太后有野心,有權術。鹹豐帝去世以後,她勾結奕發動北京政變,將政敵端肅集團打下去,獲得垂簾聽政的權利,改年號&ldo;祺祥&rdo;為&ldo;同治&rdo;。所謂垂簾聽政就是皇帝坐在養心殿皇帝寶座上,前有御案,後有黃紗屏,兩太后坐在黃紗螢幕後面。凡奏章經兩太后過目後,大臣擬旨由兩宮太后裁定,然後蓋上鹹豐帝賜與鈕祜祿氏的&ldo;御賞&rdo;印和賜與載淳而由慈禧太后儲存的&ldo;同道堂&rdo;印,大事就確定下來了。慈安太后缺乏才力,而幼帝又不是她生,便處處讓著慈禧太后,名為兩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太后一人獨裁。像這樣的垂簾聽政慈禧太后從同治元年持續到十二年,第2年,同治帝親政,但只一年就病逝了。接著是由她點名4歲的載湉繼位,是為光緒帝。為了有效地控制光緒帝,她把面長、口大的侄女‐‐葉赫那拉氏塞給光緒帝當皇后。以其年幼又與鈕祜祿氏垂簾聽政,直到光緒十五年,才由光緒帝親政。其間,鈕祜祿氏已於光緒七年去世。她撤簾由光緒帝親政,她也不是不管政事了,光緒帝雖親政,&ldo;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rdo;二十四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禁,她又訓政。這一訓,就是10年,直到她死去,所以她實際統治中國47年,將近半個世紀。
她獲得垂簾聽政權力後,繼續鹹豐帝鎮壓農民起義政策。兩江總督何桂清因為鎮壓不力,節節敗退,被她處死。為有效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她重用曾國藩,鹹豐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委任他統轄江蘇、安徽、江西、和浙江4省軍務,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又發布上諭,借師助剿,攻打太平軍。很快就組織了&ldo;常捷軍&rdo;、&ldo;常勝軍&rdo;之類的洋槍隊。在中外軍隊的共同打擊下,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終於被鎮壓下去。不久又派李鴻章鎮壓了捻軍。曾國藩和李鴻章都得到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給的大獎賞。
慈禧太后持扇坐像對列強慈禧太后一開始是有反感的,她反對過《北京條約》,所以發動政變前曾擔心列強幹預。奕對她說,外國沒有異議,他敢保證,她才放手去幹。列強不幹預使她獲得垂簾聽政權力,她當然感激,於是對列強態度來了個大轉彎,產生了求和的外交政策,並與列強相勾結,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外交上她是妥協投降政策。中法戰爭中本來馮子材率領清軍打嬴了,她卻同意李鴻章妥協投降的荒謬主張:借諒山的勝利作為與法國締約的條件。甲午戰爭中日軍攻陷旅順後她就主張停戰議和。
戊戌政變後,英國人幫助康有為避難香港,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