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發生認識論原理pdf> 第13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部分 (2 / 4)

除自身中心化為先決條件。當然,解除自身中心化,這不僅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所特有的現象:天文學的整個歷史就是從連續不斷的自身中心化中連續不斷地獲得解放的歷史,從天體被認為是追隨人類的活動的時代(指引三個先知探尋耶穌誕生的星星)起,到仍然相信我們的時鐘和量杆可以普遍應用於一切現象的哥白尼和牛頓的時代為止,都是如此。這還只是一個例子。主體是在運演結構的種類日益複雜而無所不包的情況下,透過協調自己的活動,才能做到解除自身中心化的。但是,客體首先只是透過主體的活動才被認識的,因此客體本身一定是被主體建構成的。因為這個緣故,客體就具有永遠被接近,但又永遠不能達到的極限性質,因此,客觀性的第二個要求就是透過逐步接近而這樣地建構客體。這使我們在同一客體的先後相繼的各個狀態之間,以及在不同客體之間,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協周,這也就是守恆原則和因果系統的加工製成。但是由於所產生的各種運演性協調具有相同的性質,我們可以爭辯說,主體的解除自身中心化和客體的建構是同一個整合活動的兩個方面。情況確實是如此,如果我們注意到下述事實的話:主體運演的協調能透過演繹而實現,而現實的構成則還得加上一個先決條件:要經常把經驗作為參考,而經驗的“直接理解”本身,象對經驗的解釋一樣,也要求有早先的協調。這種情況的複雜性,無疑地說明了,物理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落後於數學的原因。不管怎樣,這證明了經驗主義者把客觀性看成是認知功能的自發的成就是不切實際的,更不必說看成是認知功能的自動的成就了。

如果邏輯-數學運演在主體解除自身中心化和客體的建構中起著這樣一種必不可少的作用,那末,那種認為邏輯-數學運演是一種描述性語言的觀點就包含有更進一步的見地,那就是,描述技術的建構應該先於這種技術的實際應用。這種說法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具有意義,即描述實際上是組成性的,就是說,描述不止於是描述。可是從物理學認識論的觀點來看,就產生了下面這個問題:邏輯數學結構指的是可能的東西的非時間性系統(在這裡,把邏輯數學結構只看作是一種語言——雖然對理解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語言——還是看作是形成結構的方法,是沒有多大關係的);然而邏輯數學結構之包括到現實中去——首先是透過應用於客觀恆常性的建立,而後又特別是透過歸屬於因果解釋的過程——就是把邏輯數學結構具體體現在有時間性的、有限的東西之內,因而也是具體體現在與這些抽象結構體系有關的本質上是有限的範圍之內。而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只有把現實放置在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間時,也就是說,把現實內插到其相互關係在演繹推論上是必然的那麼一些可能的東西之間時,現實才能真正被達到,不僅在現實的客觀性方面而且在現實的可懂性方面被達到。

這種內插過程,在物理學理論中,甚至在最初級水平上,就可以找到例證。例如,當我們用一切虛功過程的補償來說明平衡狀態時,我們是用受到系統的限制的所有可能性的表象來思考的,並且是根據必然性關係把這一切可能性組合起來的:這就說明了真正獨自發生的事實的可懂性。計算力的合成就是把每個力當作似乎是與別的力無關的向量去進行推論,同時用向量加法把這些力聯絡起來,這種相加將使這些力全部隸屬於一個有確定方向的力的系統,一個獨自真實存在的系統。這就是這麼一個運演,它的數學意義是無關緊要的,但它的物理意義在認識論上卻是如此奇特,以致笛卡兒在他的九條碰撞定律中完全走入了歧途,而甚至對重力牽引力的合成這個最簡單的情況,兒童也只有在形式運演水平上才能掌握。在更為複雜的,例如在變分法中所引入的費馬積分或拉格朗日積分的情況下,這種把現實放置在可能性與必然性之間的內插就變得如此清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