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4 / 4)

別結構達到綜合性水平。這是邏輯思惟的高階階段。

(六)

皮亞傑從心理的發生發展來解釋認識的獲得,特別是科學認識。他一再強調認識的建構是透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他說:“認識既不是起因於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於業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見本書第一章)。“認識既不能看作是在主體內部結構中預先決定了的,——它們起因於有效地和不斷地建構;也不能看作是在客體的預先存在著的特性中預先決定了的,因為客體只是透過這些內部結構的中介作用才被認識的”(見本書引言)。

在第三章中,皮亞傑就這樣來考查邏輯、數學和物理學的認識。他認為這些認識都同樣是不斷建構的產物。建構構成結構,結構對認識起著中介作用;結構不斷地建構,從比較簡單的結構到更為複雜的結構,其建構過程則依賴於主體的不斷活動。他說:“一切認識在初級水平都是從經驗開始,但是從一開始我們就能區別出從客體作出抽象的物理經驗,和從主體活動間的協調作出反身抽象的邏輯數學經驗(例如,為了驗證2+3=3+2,而把客體排成順序或者改變順序)”(見本書第三章)。他認為“我們可以越過那些可觀察到的東西來嘗試著建構結構,並不是從主體有意識地說的或想的什麼來形成結構,而是以當他解決對他來說是新問題時,他依靠他的運演所‘做’的什麼來建構結構”(見本書第三章)。因之,“我們就可以把邏輯看作是這些結構的形式化,以及隨後的超越這些結構”(見本書第三章)。

至於數學認識,皮亞傑把自己的見解說得更加清楚,他認為“全部數學都可以按照結構的建構來考慮”(見本書第三章)。至於物理學,他認為“物理學總是這樣那樣地與一些起結構作用的運演有關,而不僅與最後將要在預先給定的結構中去發現出來的有用的步驟有關。可以肯定,在被發現之前,客體就存在著,客觀的結構本身也存在著”(見本書第三章)。皮亞傑就是這樣論述主客體的關係的。

本書是皮亞傑的一本理論性著作,他在這本書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關於認識的發生發展的觀點。我們將它譯成中文,以供研究參考。

本書是根據W。梅斯的英譯本譯出的,梅斯是由法文原著譯為英文的。

譯文中的專有名詞,我們儘可能按照國內通行譯法。但有的名詞,覺得需要考慮其含義,故作了改變。例如operation一般譯為“運算”,這一名詞系皮亞傑由數學和邏輯學中借用來的,意思是指思惟活動的過程,與原意有所不同,我們試譯為“運演”。又如schema,一般譯為圖式,皮亞傑借用來指動態的可變結構,我們試譯為“格局”,以別於原意。譯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和人名,我們在書後附有漢英對照表,以供參考。英譯本文字比較晦澀,且引用其他科學名詞較多,譯者限於水平,容有不妥之處,望讀者指正。

本書各章節依次由王憲鈿、張梅玲、劉靜和、林嘉綏、餘碧筠分別翻譯。譯文承胡世襄、劉範兩同志通篇校閱,盧仲衡同志也參加了校閱,謹致感謝。

譯者

英譯者序

皮亞傑的工作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心理和教育思想方面雖然有極大的影響,但在哲學思想方面的影響則遠遠不及,這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這種情況部分地是因為在哲學思想方面人們受到語言哲學以及一種幾乎是柏拉圖觀點的邏輯學的影響。同時也由於人們不喜歡任何一種可能是根源於生物學或發生學的哲學化。“心理學主義”和“發生學謬論”是人們試圖使心理學和生物學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