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錦城至南中,基本都是順水路而下,到僰道(即後世宜賓)後,再下船去南中的目的地。
錦城到僰道的這條水路,有一個三水匯聚之處。
它們分別是江水(即長江)、青衣水、沫水,匯於犍為郡南安縣(即後世樂山市)。
而從南安縣逆著青衣水西上,即可到漢嘉郡。
漢嘉郡看起來很大,實際上大漢所能利用的地方很少,所以僅置有四個縣:郡治漢嘉縣,嚴道縣,徙縣,旄牛縣。
這四個縣裡,旄牛縣有旄牛部,在後漢時期,曾切斷了越巂與錦城之間的大道百餘年。
最後還是馮永任越巂太守以後,收服了旄牛部,這才重新打通兩地之間的聯絡。
漢嘉郡四縣中的徙縣,就在青衣水的上游。
從徙縣繼續逆流而上,還可以遇到到從西邊高山(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下來的羌夷。
他們經常會驅趕著牛羊,或者拿著各類皮草,來到徙縣換些鹽巴,衣物之類。
特別是這些年來出現的厚毛料,極是受歡迎。
與鹽巴同是夷人部族最需要的東西。
因為高山上實在是太冷了。
當然,有部族願意與漢人交易,自然也會有部族想要幹老本行:作亂搶劫。
這是個傳統。
傳統沒那麼容易改變。
要不然大漢丞相也不至於要推進“蜀地最後一塊拼圖”計劃。
馮永逼著李家大房到漢嘉郡重新找出路,其實也是貫徹兩漢數百年來對邊疆開發的傳統:遷民實邊。
這個民,可以是良民,也可以是罪民。
或者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人臣,甚至皇室中人。
與普通的百姓不同,這些大臣或者皇室被貶到邊疆,往往會帶一大批奴僕跟過去,間接地為穩固大漢疆域做貢獻。
數百年來,大漢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地把疆域鞏固下來,並不斷向外邊蠶食。
李家大房的嫡孫李十二郎,這幾年來,大漢每次出現大事,都會及時地出現,在馮鬼王的小妾面前晃悠一番。
委實是讓李慕這位馮家小妾有些煩不勝煩。
於是幕娘子在馮鬼王耳邊吹了吹枕頭風。
最後馮鬼王給了李家大房提了個“建議”,讓李十二郎去漢嘉開拓局面。
為了能幫李家大房在漢嘉順利開拓西邊高山夷人的渠道,馮鬼王甚至願意提前支借一部分毛料。
換作以前的李家大房,有人敢這樣指點自己的家事,早就一巴掌把對方拍到泥裡去。
然後再在上面壘上大山,五百年不得翻身的那種。
可惜他們遇到的是一代妖相和一代鬼王……
所以最後他們只能默默地當個安分守己的耕讀人家。
其實相比於以前,種地也挺好的,至少每年朝廷和興漢會都會保底價收購。
但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
辛辛苦苦一年種出來的糧食,賣出去賺來的錢,還比不過人家賣一批毛料。
你讓那些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世家大族怎麼甘心?
只是毛料從原材料生產到加工,再到成品分配,最後到銷售渠道,無一不是被人牢牢掌握在手裡。
不甘心又能如何?
現在馮鬼王好不容易才從手指頭裡漏些油水,李家大房不緊緊抓住,難道還能拱手送人?
嫡孫?
嫡孫怎麼啦?又不是隻有十二郎一個嫡孫!
退一萬步說,嫡孫去漢嘉給家族開拓局面,不是理所當然?
所以李十二郎就這麼被家族派到了漢嘉。
當然,畢竟是嫡孫,所以李家大房同時也派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