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傾向,勢利貪戀,父母之命,兒女觀念諸端,必視為不是結合的要素了。要時時刻刻去創造,才能得到愛情的儲存,這就是“愛的創造”的真義;要時時刻刻去進化,才能不至於失敗,這就是“愛的進化”的妙諦。
“神交”的作用。“神交法”精而言之為“意通”,粗而言之為“情玩”,即能一方面得到性育的真義,不在其洩精而在其發洩人身內無窮盡的情愫;另一方面,又能得到男女交媾的使命,不在生小孩,而在其產出了無窮盡的精神快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性學先驅(4)
總括一句,張競生認為,性育不過是娛樂的一種,美的性育的使命在利用性慾的精力為一切思想上、藝術上及行為上的發展,使性力變為最有出息的功效。由此,提出了“精變”的概念,即一切最宏大的事業皆由一種變相的性力所造成;“精變”的效用甚大,只要一點精力就能生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這就是張競生苦心孤詣創造的一種“性話語模式”。這種“性話語”新見迭出,其用意是打破一般人對性的神秘感和羞恥感,使男女雙方由“肉”的享受達到“靈”的昇華境界;從性這種被壓抑得最深的問題著手,可以觸及人的解放的本質,進而由性的解放達成個人的解放,再上升為民族的解放,因為個人解放乃是國家民族解放的首要條件;而“愛的進化”和“愛的創造”的思想則蘊含著男女平等的因素,在男尊女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尤其具有積極意義。應該說,近現代以來,在理論層面上對性禁區發起衝擊是在維新變法之後起步的,康有為首先在《大同書》上論證了男女性愛的合理性,譚嗣同則在《仁學》上對性觀念有著顛覆性的主張,他呼籲引入西方科學的性知識來教育普羅大眾,而第一個著文討論性教育問題的中國人是商務印書館出版部主任、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第一個較為系統地闡述性教育的人是上海教育局長潘公展。此外,還有周建人、黃公覺、楊冠雄、陶行知、張伯苓、潘光旦、楊賢江等一大批教育界、心理學界人士先後發表文章,對性教育問題給予關注和討論。而在實踐層面上,除了魯迅蜻蜓點水地做過嘗試之外,真正依託大學開展性教育、進行性文化宣傳的,張競生是做得最早,也最受詬病的一個。
在張競生的衝鋒陷陣之下,性禁忌被打破了,但其所受到的偏見與誹謗卻始終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他。1922 年考進北大讀書的程厚之在《回憶我在北大的一段學習生活》中寫道:“這一期間,在北大師生中間出現了一些轟動社會的怪事醜聞。首先是教授階層發生了三件駭人聽聞的醜事。一是哲學系的教授張競生講授‘美的哲學’,大肆傳播他的‘性學’,毒害了很多青年。二是已有妻室兒女的經濟系教授楊棟林,追求被稱為‘校花’的某女同學,某女同學不勝其擾,把楊的醜行在報上揭露,因而北大同學掀起了驅楊的紅綠標語,這個流氓教授不得不溜之大吉。三是生物系主任譚某某乘他妻子在協和醫院生產的機會,把寄居他家的姨妹陳某某(我班的旁聽生)強姦了,其妻出院後憤懣病歿,他便和小姨結了婚。陳在廣州的未婚夫聞訊北來,在《晨報》上公佈了他的控訴書,鬧得滿城風雨,譚某某也是一走了事(此處與事實有出入,原文如此)。”全校三件所謂醜事,就有兩件與張競生有關。1924 年暑假,有一位想來北大報考歷史系的學生,剛進到紅樓,見到兩張關於講座的海報,一張是李大釗主講的辯證唯物主義,另一張是張競生主講性學,該學生回到家裡,講述所見所聞,他父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