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部分 (4 / 4)

覆蓋面最廣的媒體,很多人不看報紙但沒有人不看電視,而幾乎所有電視劇歌頌的英雄都是上面說的那種具有高度權勢的人物。正因為他們擁有了高度的權勢才會被編劇選中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在中國觀眾面前重演他們過去的英雄行為甚至是他們傳奇般的神話。所以,中國人會想:要當英雄首先必需要有權勢。

還有一種是官方樹立起來作為中國人學習的榜樣的英雄。他們是從普通老百姓、普通士兵中產生的。這種“英雄”實際上是官方加封的一種光榮稱號,服務於官方的政治目的。他們的英雄事蹟經官方整理修訂後釋出,這種人物的一生中似乎從來沒有過失和性格上的弱點,好像天生下來就是“英雄”,叫老百姓歎為觀止卻又無法去做。久而久之,這種人物的姓名也就成了一個社會符號,在老百姓口頭傳來傳去卻極少人認真向他學習,即使認真去學的人做到了其中一項,沒有官方的正式加封也不能成為“英雄”。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英雄”必須是能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中國有句俗話“不以成敗論英雄”,也就是說,即使你幹失敗了,只要你幹得大,有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也有可能被老百姓視為英雄。還有,中國人一向偏重於在政治角鬥場中尋找英雄,特別是###最極端的形式——軍事鬥爭中,似乎只有在這方面不論成功失敗都會顯露出英雄本色。這種忽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裡偶然表現出的英雄行為(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幾次表現英雄的機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缺陷。如果你問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將來的願望,絕大多數都會回答他們想當高官鉅富或將軍,當然也有人想科學家作家藝術家,總之,都想取得高度的社會權勢、經濟權勢或文化權勢,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在他們取得了這樣的權勢後才會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

雨·天話語(1)

——與餘秋雨易中天的對話

2006年10月,塞外秋高氣爽,寧夏請來了兩位文化名人,餘秋雨剛走,易中天接踵而至,古城銀川平添了許多熱鬧。在二位到來之前,寧夏的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就做了連篇報道,商場書肆也張貼了大幅預告。一時,人們奔走相告,街頭巷尾談“餘”說“易”,《文化苦旅》《品三國》等書賣到脫銷,竟把明星“超女”的風頭壓下去了。這應該說是寧夏50年來的文化盛事,我到寧夏半個多世紀,還沒見過哪位外地文人受到這樣熱烈的歡迎。寧夏人有精神上的追求,是寧夏社會進步的表現,讓我頗感欣慰,只有盡力配合有關方面搞好接待。

二位在寧夏逗留的時間都不長,僅僅三天。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講演、接受採訪、參觀遊覽等等,鞍馬勞頓。餘先生在寧夏最大的會場“人民大會堂”講演,易先生在寧夏裝置最完善的現代化電影院“國際影城”講演,都座無虛席,人人洗耳恭聽,可說盛況空前。而二位先生也的確妙語如珠,讓寧夏人耳目一新,新穎的理念和觀點拓展了寧夏人的視野。

餘先生在“人民大會堂”開講之前,主辦者致了歡迎詞後要我上臺介紹餘先生。這是個突如其來的任務,因為餘秋雨和易中天好像都是不用人畫蛇添足地介紹的,而二位除了有名之外,又似乎有個共同點,即都有點“爭議”。於是我抓住這點做了這樣的“介紹”,我說:

“現在社會上的人可分這樣三種:一種人是必須要自我介紹的,走到哪兒先掏出名片:我姓甚名誰、在哪兒工作、職務是什麼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