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部分 (4 / 5)

。然而,蘇州人為了能夠把這新加坡“軟體”成功移植,並實現如*所要求的“比他們還要好”的目標,與新加坡人共同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努力……

“當時金雞湖這一片區域,都是坎坎窪窪的地方,‘十年九澇,划船揚不了帆,走路五分鐘就要拐彎’,意思是說:湖塘多但都是大大小小不成規則,道路更不成樣子。新加坡人偏看中這樣一塊地,並且說要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建設起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城市。我們雖然是園區籌備組的成員,但當時確實不太相信這種可能。我們私下裡還議論說:原來新加坡人比我們中國人還要‘左’啊!我們中國人搞了幾十年空想共產主義烏托邦的事,新加坡人比我們還相信得厲害啊!也有人說,反正錢是他們新加坡資本家的,用他們的錢我們不心疼。道理很簡單:就是不相信這個不被我們蘇州人看好的地方會在新加坡人的雄心壯志下搞出個新天地來。可後來證明是我們錯了……”一位“老園區”感慨地說。

根據初步協議確定的“SIP”方案是:最先啟動開發的是8平方公里,中期合作開發的是70平方公里。按照新加坡的“軟體”模式,這70平方公里面積在正式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前,必須將地下設施一步到位地建好,而且是按照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先進工業城市的標準“一步到位”。

什麼叫“一步到位”·簡單說:道路、環境、消防、通訊、汙水處理、地面綠化等等,在外商進入園區時必須都按世界現代化工業城市最先進的條件給配備好了!

因為沒有錢,習慣了“邊規劃、邊建設”的中國人,哪見過這種幹法!但新加坡人說,這就是我們的“軟體”精神——地下設施必須走在地面建設前面,而且要求地下設施“百年不落後”。

開始蘇州人不理解為什麼非得這樣做。事過十幾年後再回頭看看今天的園區發展,現在的蘇州人,沒有不佩服新加坡的這一“軟體”之高明——一步到位後,避免了無數重複建設所帶來的成本的成倍增加和效益降低的惡性迴圈。

第14章“軟體”——閃爍東西方文明精神的靈魂與光芒(2)

“最讓我深切感受新加坡‘軟體’理念精神的是,他們提出要讓園區7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能夠達到對百年不遇洪澇的防淹能力。就是說,要把整個70平方公里的園區填起70厘米高。我們當時聽了沒一個人相信!這怎麼可能嘛!不說70平方公里,就是首期開發的8平方公里,不說那些湖塘怎麼個填法,就是本身地勢低窪的地面上再填高一米,8平方公里要花多少錢知道嗎·當時填一方土是8美元,8平方公里就是4億美元!4億美元,等於30多億人民幣。什麼都沒幹,光平整地面,就一下花30多億元人民幣。我們當時想,根本不可能。而且有的專家還說,我們蘇州從伍子胥建城那天起,就是用的圍塘築堤擋洪水的辦法,蘇州城不也走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嘛!但園區現在是中新兩國共同建設的,尤其是說好了要用新加坡的“軟體”來管理和經營,所以必須按新加坡人說的去做。也就是說必須填土,把所有那些低窪地、爛河塘和大大小小的湖泊都填到能防百年不遇的洪澇。”周志方現在談起當時的情形,感觸很深,“當填土大戰開始後,整個蘇州市周圍的道路上不分日夜地有幾百輛拉土車子在跑,滿城塵土飛揚。老百姓把我們罵得狗血噴頭,因為確實對大家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但園區建設的戰車已經啟動,必須朝前走,而且新加坡人的時間觀念特別強,誰耽誤了就得賠付大錢!再說那些錢中有我們中國人的、有我們蘇州人的,誰也不願白白浪費。拉土的車子都是陝西出產的,車牌子是黃的,車身顏色是黃的,拉的土又是黃的,所以百姓說蘇州現在了不得,滿城都是‘三黃雞’……我要說一句:蘇州園區今天建設得那麼好,當年蘇州百姓是作出犧牲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