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以來,教會權威已經大幅度下降的現實,居然準備直接撕破臉,先革除法王的教籍,宣佈他不再是基督徒,任何人都可以合理合法地造反,隨即發動十字軍攻打巴黎!
——這不僅嚴重高估了天主教會現有的號召力,也等於是把教會推到了與全歐洲諸侯為敵的懸崖上。
於是,得到了訊息的法王腓力四世,在其它諸侯和義大利內部不少實力派的暗示默許之下,決心先下手為強,玩了一把蛙跳戰術,於1303年直接發兵渡海,偷襲羅馬教皇國,在義大利本土實力派和教會內部反對派的帶路之下,一舉攻入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別墅。入侵者毫不客氣地剝了卜尼法斯八世的衣服,把他像狗一樣用鐵鏈栓起來,在羅馬當眾遊街和毆打,極盡侮辱之能事,最終把這位教皇活活氣死。
接下來,腓力四世利用打垮卜尼法斯八世的餘威,在兩年後強行扶植一名法國主教當上教皇,取名克雷芒五世。但問題是,之前的教皇之位一向是由義大利人壟斷的,得知有外國佬前來搶班奪權,義大利中部的教皇國內頓時一片譁然,不少義大利主教公然宣稱要幹掉這位法國佬教皇!面對這樣毫不掩飾的死亡威脅,可憐的克雷芒五世教皇根本不敢去羅馬的梵蒂岡上任,唯恐自己一到教皇國就立刻死得不明不白。
可既然當了教皇,那麼總歸還是要到教廷去上任的,否則就等於自動曠工辭職了。克雷芒五世想出的對策就是逆向思維:我不就山,讓山來就我!既然那幫義大利人樞機主教不歡迎我過去,我就把整個教廷搬到法國來!在得了主場優勢之後,又有法王這個地頭蛇撐腰,看看咱們到底是誰整治誰!
於是,從1309年開始,在法王的大力協助之下,天主教廷就被搬到了阿維尼翁,而之後的歷屆教皇也全都由法國人擔任。直到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教皇才擺脫了法國的控制,重新把教廷遷回羅馬——但這還不是阿維尼翁教廷的最後結束:僅僅過了一年之後,格列高利十一世病死,阿維尼翁和羅馬分別選出了兩個新教皇,而德國人(神聖羅馬帝國)也插了一腳,選出第三個新教皇!結果導致德法意三個民族的三個教皇長期對峙,互相發兵攻打,爆發了持續四十年的“天主教大分裂”……截止到“三教皇之亂”結束為止,阿維尼翁足足擔任了一個多世紀的教皇駐地,堪稱是中世紀歐洲僅次於羅馬的宗教聖地了。
雖然阿維尼翁這個聖地的來歷,怎麼看都沒有半分拯救眾生的神聖性,只有**裸的征戰殺伐和權力遊戲……而且,“阿維尼翁之囚”的時代,也被公認為歐洲天主教會由盛轉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但不管怎麼說,天主教廷的進駐和那些高階教會成員的消費能力,確實是大大地盤活了阿維尼翁這座內陸小城市的經濟,使得大量財富從法國、德國、義大利乃至於更遠的地方流入了這裡,刺激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別的東西暫且不論,光是每年往來朝見教皇的香客和使者,就給阿維尼翁帶來了鉅額的旅遊業收入。
所以,在教會入駐的數十年之後,這座羅納河畔平凡無奇的鄉間小鎮,就迅速增長到了約摸五萬人口,按照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標準,已經稱得上是一流都市,幾乎能夠跟普羅旺斯首府馬賽相提並論了。
而阿維尼翁人則自豪地認為自己取代了羅馬市民,成為了這個世界上距離上帝和天國最近的人。
遺憾的是,當黑死病從馬賽港洶湧襲來的時候,天主教會的神聖法力,並沒能把病魔阻擋在城外。
——在毫無意義的短暫掙扎之後,阿維尼翁還是被死亡吞吃了。
※※※※※※※※※※※※※※※※※※※
阿維尼翁城郊外,羅納河畔,李維騎士等一行人站在河堤上,望著滔滔流淌的河水,沉默不語。
此時此刻,在羅納河翻滾的波浪之間,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