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終於在2015年底,填滿了從1到118的元素週期表序列全部空格,目前正雄心勃勃地試圖合成後面那些更重的新元素——看上去似乎一切都不成問題了,但麻煩的是,你知道一臺能夠合成新元素的大型迴旋粒子加速器,其造價高達多少個億的美金嗎?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第一臺迴旋粒子加速器,其的直徑只有十二厘米,小到可以用手提起來。要製造這樣的機器,需要一根被抽成真空的電子束管,磁鐵可以被用來彎曲帶電粒子束,射頻振盪器或射頻共振腔則是用來加速粒子。但問題是,這樣小的加速器無法讓粒子達到足夠的速度,遠遠不足以生產出新元素。
目前各國科研機構使用的迴旋粒子加速器,通常都是大型和巨型的,其成本至少相當於修建一座教堂。舉例而言,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現在世界上規模最大、能量最高的迴旋粒子加速器,位於法國和瑞士的邊境,英文名稱為LHC(LargeHadronCollider)。它是一個圓形加速器,深埋於地下100米,其環狀隧道全長二十七公里,因此走完全程要花4個多小時。而配套的各種試驗儀器,也是輕則數千噸,重則上萬噸,全部金屬用量加起來超過一艘大和號戰列艦。如果置身其中,簡直會讓人聯想起科幻片中的星艦引擎。
這麼一個大傢伙,其造價自然不菲,光是全部的建設成本就高達一百多億美元,而每年的維護執行費用,也在十億美元以上。開動起來的耗電量更是堪比一座城市!瑞士日內瓦大區百分之十以上的電力都是它消耗的。還嬌氣得要死,動不動就出個故障,有一次冷卻系統出了個毛病,就被迫停機整修了好幾個月。
而“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的造價,也才只有七億多美元……這樣一臺玩意兒比一個航母戰鬥還要貴!
好吧,如果是為了解決全中國甚至全人類的能源危機,拿出這麼一筆鉅額開銷似乎也還是值得的,別說如今的中國已經闊氣了許多,就算是當年窮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照樣是寧可當了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所以,如果僅僅是投資開銷大了些,中央也還是有能力,並且有魄力去解決的。
更要命的是,真正的問題在於,就算是中央投下巨資,成功建起了特大號的迴旋粒子加速器,這方舟反應堆上所需的新元素,就真的一定能夠生產得出來嗎?嗯,根據專家的看法,這前景似乎並不樂觀……
確實,凡是對高能量子物理學有所涉獵的人都知道,在用大型迴旋加速器將微觀粒子打碎後,某些時候會有足夠多的碎片會再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原子核,當這個原子核重到足夠穩定時,一種新元素就被創造出來了。但問題是,元素週期表之中那些原子序數較高的元素,由於核中質子數的增加,透過撞擊發生核反應時要克服巨大的庫侖斥力,所以很難再結合生成原子序數更高的新元素。
因此,即使不惜工本地建造了大型迴旋加速器,想要製造出一種地球上不存在的新元素也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其成功率堪比買彩票。按照二戰後的一般經驗,這樣的事情大概要五年或十年才能發生一次。如此全靠撞大運的生產效率,簡直堪比古代工匠鑄造“神兵利器”,根本不能適應工業化生產的最起碼需求。
第586章 、山寨也是一門技術活(下)
第十八章、山寨也是一門技術活(下)
用迴旋粒子加速器製造新元素的成本極高、成功率極低倒也罷了,畢竟這專案就跟當年勒緊褲腰帶搞“兩彈一星”差不多,首先要考慮的是“有和無”的問題,暫時還顧不上什麼控制成本的事情。
可問題是,以現有的經驗,這種依靠迴旋粒子加速器產生出來的新元素,一般也不可能真正地穩定下來,事實上,大多數被人工創造出來的新元素,在衰變以前只能存在幾秒到幾毫秒,甚至是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