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36部分 (4 / 4)

,到老也完成不了。這回你也別想離開宋朝了。他主意打得好。石堅會這麼傻,修訂一些重要的學說與著作後,不能連一些黃色小說也要修吧。

但石堅沒有等博文館修建完畢,就開始了。選擇在大學。一是這裡書籍多,地方寬敞,二是這裡學者多,雖然還有許多迂闊窮酸,可這些人學問也不淺,並且迂闊窮酸比例也比外界少,畢竟這裡的氣氛開放得多。

並且石堅自己並沒有立即將他的思想寫出來。避免天下喧譁,而且第一本選擇的就是《孟子》與《荀子》。這是有原因的,這時候孟荀二人地位很高,但只是孔夫子後面兩個重要的人物,就是石堅憑藉現在的名聲也可以力壓一頭。如果在朱熹將《大學》、《中唐》、《論語》、《孟子》列為四書後,哼哼,動一動看!那時候孟子就成了亞聖了。石堅一動。很危險。

對於《孟子》,石堅還是持一種讚賞態度的。他提出了人有側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也就是後來的仁義禮智的萌芽與根本。樹立了一種優秀的道德標準。特別是他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石堅很讚賞。如果將君許可權制,就走出了一個昏君,造成的危害也不會很大。

可也有不好的一面。如四書中的《中庸》,大約是朱熹讓老韓同志嚇怕了,怯懦才將這篇文章列為四書。可這種中庸卻害得中國不淺。什麼叫中庸,演變到最後為和、忍、內斂與不作為。《孟子》也是如此,開篇第一章《梁惠王》就說道: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小。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一。夫曰何以利吾家,十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小下交徵利而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芶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願。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這也是一些大臣攻擊石堅的理論依據,說石堅教化天下百姓驅之以利。難道當真如此?仁義那是道德的規範,利走動力的源泉。如何老百姓連飯也吃不飽。甚至賣兒賣女,談仁義!特別這讓後來的中國人變化成對外國仁政。你攻佔我們國家領土,抗議,外交宣告,不能佔,這是我們的地方。人家理你麼?然後對內百姓卻是十分地殘忍。

這也是一個互相對立融合的平衡。不能不談利,但用仁義約束,不能讓它離了譜。而使大家全部急功近利。還要明白對什麼物件施行仁政,不能弄錯了。

石堅沒有主動攻擊孟子對與錯。而將孟子與荀子的話對立起來辨證。以其矛攻其盾。互相辨證論述,但在其中貫通了他的平衡論點。孟子說性善論,荀子說性惡論,用這個矛盾點辨斥。石堅將房門一關,洋洋散散地寫了幾萬言後,交給這些大儒。讓他們完善補充。最後釋出天下。

現在修經史子集。還有一門好處。一直以來,統治者是要求百姓無為而治,什麼無為。什麼清靜,就是殘暴了,你也不要反抗。宗教更好,特別是佛教,你今生受了這麼多罪,是因為你前世做了壞事,有了報應。這不是瞎扯蛋麼!但不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