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武聖為何不是岳飛> 第170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0部分 (4 / 5)

風波亭的故事。大致如此。

實際上,恢復北宋皇朝時期的那種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是高宗皇帝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們的願望;幾任的首相大人也擔心戰功日著的武將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日以繼夜地謀劃著怎樣解除武將的兵權。

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和宋朝的第一位首相開始,打壓武將、不讓武將掌有實權、不讓武將有機會造反、就已經成為朝廷的共識。

這也難怪,北宋之前五代十國的歷史。全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只不過,真的需要把武將們壓制得那麼死嗎?

算起來,在南宋高宗時代,解除武將兵權的呼聲並不僅僅出自於劉、張、韓、吳、嶽這五大司令官相互輝映的時代。

建炎初年,戶部侍郎柳約就直言不諱地進言道:“諸大將提兵入覲,均以自己的名字冠以軍名,有尾大不掉之患。”

在建炎四年。給事中兼直學士汪藻上疏斥責諸大將:“現在有的大將官兼兩鎮之重,躋身於執政之班,家中金帛充盈,錦衣肉食,出入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其禍患甚於金虜,可謂上負國家。下負百姓,罪惡如此,用古法皆當誅。”

當時有“兩鎮之重”節度使銜頭的只有劉光世和張俊兩人。

到了紹興元年,汪藻再一次上奏章,大談“諸大將擁重兵,寢成外重之勢”,獻上“馭將三策”。建議趙構要“漸銷諸將之權”。

而當時高宗皇帝的回答是:“後十年卒如其策。”

兵權遲早是要解除的,但不能太心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左宣議郎王之道更是不顧金人在側,虎視眈眈。上書高宗,強烈要求收繳諸將兵權,恢復以文臣統軍的傳統,他呼籲說:“臣願陛下深思熟慮,選擇德高望重的文臣授以斧鉞,俾統六師。”

到了紹興八年,監察御史張戒也進言說:“諸將權太重”,提醒高宗皇帝早日削減諸將的兵權。

高宗對此大為讚賞,當即表示“一二年間事當自了”。

從高宗皇帝對大臣們的回覆看,在紹興十一年中所發生的“釋兵權”事件,很早就已經列入了高宗皇帝的時間表內。

皇帝既然有這個心願,當首相的當然要積極貫徹落實,張浚在相位時,就以諸大將久握重兵難製為由,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但也因此引發了淮西兵變,他本人坐謫引退,第一次收兵奪權的行動只能草草結束。

趙鼎繼相,王庶在樞府,兩人依舊想收奪武將兵權。

他們將各大將部下的偏裨將佐委以重任,加以擢升,以此分散各大將的兵權,達到化整為零的目的。

他們的實驗物件是張俊,但因為秦檜回來了,趙鼎、王庶相繼罷官,這一次收兵奪權行動還沒來得及展開就無疾而終。

有第一、第二次,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

從這個角度看,罷免張俊、韓世中和岳飛等三人的兵權,其實是當時社會的主旋律,是遲早都會發生的事情。

問題在於,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制度,真的那麼合適嗎?

毫無疑問,宋朝是中國在古時的一個巔峰的時代。

整個社會的科學發展水平,國家和人民的富裕程度,等等,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要說之前的漢唐盛世比不上,後來的明清兩朝更是大大不如。

誠然,之所以有宋朝一代的興盛,是李家唐朝多年以來對世界的開放和包容的延續和結果;但是,宋朝孱弱的軍事力量與她那超高的國民生產總值,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無論是國家的稅賦收入,國家的人口數量。又或者是國民生產總值,宋朝與契丹遼國和女真金國的比較,其差距相當於如今的美國與墨西哥之比。

也有人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