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又一個國家一起遭逮捕,那卡是位完美夥伴。還有《紐約時報》的華盛頓首席特派記者大衛·桑格(David Sanger),他是我們的大學好友,此後一直擔任我們的絕佳參謀,我們有什麼新點子都會先跟他討論。
特別感謝《紐約時報》從喀布林到約翰內斯堡的許多海外特派記者,當我們拜訪那些城市時,他們敞開家門和辦公室讓我們使用,也為我們打通了人脈。許多年前,比爾·薩菲爾(Bill Safire)介紹我們認識了頂尖的出版經紀人安妮·西寶德(Anne Sibbald)與莫特·詹克洛(Mort Janklow),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也是我們每一本書的助產士。我們在克諾夫(Knopf)出版社的編輯喬納森·西格爾(Jonathan Segal)是位編輯圈的鍊金術士,他一開始就對我們這本書的出版計劃深具信心,在成書的每一階段都用心打造。鉅細靡遺的編輯工作在大部分出版企業已成為消失的藝術,但是喬納森和克諾夫出版社仍然堅持不懈。
幾位人士閱讀了整部原稿,提供了詳盡的建議,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迪弗洛(Esther Duflo)、哥倫比亞大學的喬希·魯辛(Josh Ruxin)、“關懷”組織的海倫妮·蓋爾(Helene Gayle)、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的薩拉·席美茲(Sara Seims),以及《紐約時報》的賈森·德帕爾(Jason DeParle)、考特妮·沙利文(Courtney Sullivan)與娜塔莎·葉菲莫夫(Natasha Yefimov)。
還有一群特別人士在電影、電視及網路等多媒體世界孜孜不倦地傳播本書的資訊。米凱拉·比亞茲利(Mikaela Beardsley)召集了一群獨特出色的專業人士,包括電影製作人傑米·戈登(Jamie Gordon),以及芬頓公關公司(Fenton munications)的莉薩·威特(Lisa Witter),還有築橋公司(The Bridge)的阿什莉·馬多克斯(Ashley Maddox)及迪·波酷(Dee Poku)。他們熱情地致力於發起一個代表世界女性的新運動。
此外,蛻變電玩(Games for Change)的蘇珊娜·賽格曼(Suzanne Seggerman)和電子線冒險(E…line Ventures)的艾倫·格申菲爾德(Alan Gershenfeld)奉獻心血及專業技術,為本書設計了電玩遊戲,我們再次一併感謝。
我們把第一本拙作獻給父母,拉迪斯·克里斯多夫(Ladis Kristof)與簡·克里斯多夫(Jane Kristof)以及戴維·鄧恩(David WuDunn)與愛麗絲·鄧恩(Alice WuDunn);然而就算我們把撰寫的每一本書和每一篇文章都獻給他們,也難以回報父母恩。還有我們的三個孩子:格雷戈裡(Gregory)、傑弗裡(Geoffrey)與卡羅琳(Caroline),我們忙著報道及寫作,讓他們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我們常在餐桌上跟他們討論本書中的內容,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會指出那些空洞無意義的想法,這對我們幫助良多。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我們多年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進行的一連串報道。我們請婦女描述私密、可怕或羞辱的經驗,這冒犯了她們的隱私,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們往往同意受訪。有時候,她們甚至冒著受到當局懲罰或社群排斥的風險配合我們,希望貢獻一己之力對抗壓迫。
薩阿德·艾哈邁德向我們講述賈賈威德民兵曾對她施予的暴行。
(拍攝:尼可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