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部分 (3 / 4)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那個25歲的婦女薩阿德·艾哈邁德(Suad Ahmed)。我們是在查德的難民營認識她的,那時難民營四周被賈賈威德民兵組織包圍。有一次,薩阿德與她親愛的妹妹海莉瑪冒險出去撿木柴時,看到賈賈威德民兵向她們衝過來。薩阿德吩咐海莉瑪奔回營地,勇敢地把自己當作誘餌,跳出來吸引民兵的注意力,然後往反方向奔跑,好讓海莉瑪趁機逃走。賈賈威德民兵看到薩阿德就向她追過去,追到後對她拳打腳踢,然後八個民兵輪姦了她。她讓我們把她的故事公開,並且用她的真名。我們問她為什麼,她回答:“告訴世人我的遭遇,使用我的真名,這是我能夠還擊賈賈威德民兵的唯一方式。”

對於薩阿德這樣的婦女,我們揹負了極大的情感責任,不只因為她們的協助,也因為她們對於大我目標的勇氣及奉獻,讓我們深受觸動。這些婦女有許多是不識字的、貧窮的,而且住在偏遠村莊——但是她們卻教會我們很多事情。我們很榮幸能尊她們為師。

'1'即本書作者之一雪莉·鄧恩。後同。——編注

'2'人口紅利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經濟呈高增長、高儲蓄局面的時期。——編注

'3'指兇手謀殺家庭成員,以達到挽回家族榮譽的目的,受害者幾乎都是女性,原因主要是“失貞”“不檢點”。——編注 '4'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年):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1780~1825年)、慈善家、廢奴主義者。英格蘭廢除奴隸運動的領袖之一,領導國會內的廢除奴隸行動,對抗英帝國的奴隸貿易,並於1807年親眼見證《廢除奴隸貿易法案》(Slave Trade Act 1807)的透過。在威伯福斯的晚年,他支援完全廢除奴隸的運動,並導致《廢除奴隸制度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的透過,為英帝國於1833年完全廢除奴隸制度鋪平道路。他孜孜不倦地為廢除奴隸制度而奔走,在國會透過《廢除奴隸制度法案》的三天後辭世。——編注

'5'按現在的匯率換算,約合1600多美元。——編注

'6'即本書作者之一尼可拉斯。後同。——編注

'7'土耳其1987年開始申請加入歐盟,2005年獲准啟動談判程式,但進展緩慢,至今未能獲批。——編注'8'即冰毒,一種興奮劑毒品。——編注

'9'即本書作者尼可與美國對柬埔寨援助機構的負責人伯納德。——編注

'10'樹薯:也稱木薯。是灌木狀多年生作物。原產於美洲熱帶,全世界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其塊根可食,可磨木薯粉、做麵包、提供木薯澱粉和漿洗用澱粉乃至酒精飲料。——編注

'11'五旬節派:1901~1906年間在美國興起的基督新教教派。他們特別強調說方言(Speaking in tongues)是領受聖靈能力的初步憑據。與後來興起的靈恩派很相似,但不全然相同。——編注'12'20世紀90年代,就是沃爾教授發起的運動,初次讓我們瞭解了產科瘻管病。沃爾教授,連同他所領導的世界瘻管基金會(Worldwide Fistula Fund; 。worldwidefistulafund。org)一起,終於看到在西非設立瘻管醫院的美夢成真。在美林證券和美國私人捐助者的支援下,該醫院在尼日設立,不過資金依然吃緊。沃爾教授依然在努力幫助被忽視的女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英雄。——原注

'13'有些民族的傳說認為,小孩子是由鸛鳥送到這個世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