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貴向西、牛皋往東,一起殺向金兵,要徹底擊潰完顏兀朮的大軍。
根據岳飛的想法,岳家軍不但要勝,還要大勝、短時間內大勝。
岳飛心裡很清楚,自己能夠掌控的時間並不充裕。
在這場戰爭之中,完顏兀朮連戰連敗,損失慘重,卻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指責。究其原因,套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說法………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公平地說,完顏兀朮在這場戰爭中的種種佈置,還是很有針對性的。
最初對上劉錡的兩萬八字軍,金兀朮十三萬金兵全體出動,以獅子搏兔之勢,殺雞用牛刀的打法,要儘快攻陷順昌府。
當順昌大敗之後,得知岳家軍出動,完顏兀朮馬上收縮防守,把在中原地區的所有兵力集中在開封府及其周邊的幾個重鎮。
遭遇到岳家軍之後,先是在穎昌府和淮寧府連輸兩場;完顏兀朮把心一橫,派出最精銳的柺子馬騎兵,去郾城偷襲,實施斬首戰術,把目標對準了岳飛。
在郾城和小商河連輸兩陣以後,完顏兀朮箭頭一轉,把目標對準了穎昌府………這個岳家軍最大糧倉的所在地。
從集中力量後的遭遇戰、到突發奇想的斬首戰術、再到銷燬糧倉的打、等等,對於一位指揮員而言,完顏兀朮已經盡了他的能力,窮其所能;至於他的失敗,或者可以套用後世的一句話:“不是國軍無能,只是共軍太狡猾了”
岳飛原先的想法是,用大的勝利,用接連不斷的大捷來刺激高宗皇帝,讓他重新煥發起雄心,轉而支援北伐。
以當時的思維邏輯而言,岳飛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在古代,當官員是需要政績的,宋朝把考察官員稱之為“磨勘”。
當皇帝同樣需要政績。而檢驗皇帝的好壞只有兩個標準:第一是民生,第二就是國防和外交。
在中國的傳統上,一般都是輕民生而重國防;因此,能否開疆拓土幾乎成了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明君的重要標準。
比如在漢朝,文、景二帝重民生。採取了修養生息的政策;而孝武皇帝專事對外戰爭,擊滅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等等。虛耗國庫。
從後世的評價,漢武帝要遠遠高出文、景二帝,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岳飛的想法,只要他能夠取得接連不斷的勝利,就可以讓高宗皇帝知道,岳家軍的將士們有能力戰勝金兵,光復故土,甚至還可以收回幽雲諸州。從而使高宗皇帝達到了他的祖先們所不能夠達到的高度。
一代明君,開疆闢土。
這樣的榮耀,有哪個皇帝不喜歡!
不得不說,岳飛的想法非常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而骨感的現實只是來源於一個人,一個岳飛一生中最大的敵人………秦檜。
秦檜的心裡非常清楚明瞭,自從金兵突然間毀約出兵南侵的那一天起。他的首相位置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雖然得以矇混過關,那是因為高宗皇帝的慵懶、他秦檜自己的黑箱權謀操作、以及他本人厚顏無恥的結果。
實際上,包括岳飛、劉錡在內的所有宋朝將士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都是對他秦檜投降政策的否定和譏諷。
原因很簡單,所有投降議和的理論根據,都是基於本國的實力不如對方。
只有在打不過對手的情況下。才會想到投降或者講和;倘若己方的實力還要強於對手,幹嘛還要卑躬曲膝地向對手求和?
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對於秦檜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身上議和的標籤太明顯了。
自建炎四年秦檜從北方鍍金回來以後,他就開始大張旗鼓、四處宣揚講和。他最著名的理論就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