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歸南,北人歸北”。
而在紹興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議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經打破了大部分讀書人的心理底線。
而如今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豈不是對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這樣說,宋朝的官兵在前線戰場上獲得越多的勝利,他秦檜的首相位置就會愈加的危險。
因此,無論如何,他秦檜都必須要制止這場戰爭,平息所有的風險來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檜與岳飛勢同水火,無法兩立矣。
事實上,除了在正面戰場上和完顏兀朮鬥智鬥勇之外,岳飛在後方的臨安府內,還同時進行著另外一場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岳飛依然是進攻的一方。
岳飛的進攻手段就是,用連續不斷的捷報,用震驚一方的戰報來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為一方的霸主、流傳萬世的一代明君。
相對於岳飛,秦檜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檜的防禦手段就是:首先,儘可能地封鎖訊息,讓皇帝不清楚前線戰場的最新動向;其次,發動自己的黨羽,向皇帝灌輸金兵不可戰勝的想法,要讓皇帝下令岳飛儘快收兵。
當然,秦檜不會親自出手。
秦檜自紹興八年開始獨相以後,尤其是在與金人的和議當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權,在侍讀和御史臺等重要部門全都培植了自己的親信,如今戰火瀰漫之際,出手的當然就是秦檜的黨羽們。
第一個出手的殿中侍御史羅汝楫。
羅汝楫上奏給高宗皇帝曰:“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飛若深入,豈不危哉!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
對於羅汝楫這個說法,整個御史臺集體響應,然後提交給宰執秦檜大人稽核,隨後上報給皇帝,請示批准。
這就是中國某些文人的表現,歷朝歷代莫不如是。
在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切身的利益,而沒有黑白對錯之分;至於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等等,管他呢!
對於這份集體奏告,高宗皇帝考慮到大多數幹部都這樣想,覺得這樣更能構體現出大多數人的利益,於是批准。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靚女007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金牌急腳遞
無論是在正面的戰場上,還是黃河北岸的敵佔區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捷報送上來。可是岳飛非但感覺不到開心,心中的不安反而越來越濃烈。
原因是,自從對郾城之戰頒旨嘉獎後,十幾天的時間,朝廷再也沒有任何的音信送遞過來,這顯得太不尋常了。
從太宗皇帝開始,大宋朝廷一直對武將的用兵非常謹慎,尤其是對於岳家軍這種巨無霸式的野戰軍,樞密院幾乎每天都有書信前來了解情況,查詢監督。
接連十幾天的沉默,時間如此之長,要不就是朝廷有重大的變故,又或者是朝廷在政策上有一些大的改變。
反正就不是什麼好事。
紹興十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朱仙鎮大捷的那一天,岳飛還沒來得及與兄弟們慶賀,朝廷的命令終於姍姍來遲了。
欽差宣讀完聖旨,然後把聖旨放在岳飛高舉的手中。這時候的岳飛彷彿遭受到五雷轟頂一般,靜靜地跪立在地面上,久久不能說話。
這居然是一道班師詔。
岳飛知道自己輸了,輸給了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秦檜。
痛苦、無助、不解、彷徨、悲憤填膺等等,這些形容詞恐怕都難以難以描述岳飛當時的心情。
不單是岳飛,相信大部分中國人看到這段歷史時都會有情緒上的波動。
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