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真心話在裡面。明玉珍在世時,朱無璋一直不敢對四川用兵,直到明玉珍死後,他才出兵四川,而且明玉珍的兒子明昇在重慶就投降了,成都沒有遭受到戰火的波及。
元末的四川,也算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了。但是周芷若怎麼也沒想到,父母居然還是會帶著她去集慶!
——想想也是,集慶是母親的家鄉,雖然私奔是難堪了點,但如果要投奔的話,也仍然是第一選擇才是。
據周芷若的記憶,上一世父親曾對自己說過,他在漢水畔已經生活了十幾年了,當時自己才八歲,也就是說在自己出生前,父親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快十年了,再加上背景離鄉後的一番流離,母親與孃家人也分別了近十年,有什麼怨恨,也應該都消散了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周芷若,是不能提出反對意見的。
本來一出生就嘆息已經讓父母驚詫了,如果再開口說話,只怕自己要被當成妖怪了。
周遠達將家中帶不走的東西,都賣給了別人,又籌了些錢,然後把些應用的器物搬到船上,然後一路沿江而下,倒也不必求人——周遠達捕魚操船,皆是好手。但是來到集慶後,發現薛氏的孃家人一個也不在了,倒是還有昔日的鄰舍在,見到薛氏,也頗熱情——雖然因為私奔這回事,臉上總帶著些鄙夷的神色,但周遠達夫婦也基本上當作沒有看見。
透過一番詢問,得知薛氏的孃家人,早已經遷往了別處,而周芷若的外祖和兩個舅舅,也都被抓去,到嶺北各地屯田戍守了,沒有再回來。
這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時代,有點辦法的人,都走了。周芷若最小的一個舅舅,在母親去世後,也背井離鄉,不知去了何處。
周芷若的外祖家,雖是書香門第,屬於儒戶。儒戶的設定,本來的意思是優待和保護讀書人,但實際上儒戶在元代地位極低,有道是九儒十丐,儒生只比乞丐的地位高一點,他們負擔的差役也很重,範圍又廣,故此周芷若的外祖家中即使有三個男丁,也很難維持。
元時自成吉思汗以來,就有不斷地從被征服地區遷人口到嶺北等地充實人口供養蒙古貴族的做法,江南的“南人”,自然也有很多被抽調的。而由於沒有實行定期籍戶的制度,所以元代脫離戶籍到別處求生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之後元代不得不特設了專門管理這些人的官員,同時也負責這些人稅收和勞役問題。
本來元代的的戶籍,採取的是在宋代鄉和里正的基礎上,加一種社的制度,每五十家設一社,有社長。
而窵戶想要改變戶籍,原本是要在原住地之外的的定居地的當地政府申請行移戶籍,由原籍官府倚除的。但是元末流民太多,往往只要社長允許,也就可以了。窵戶這一制度,事實上在元末也已經如同取消了一般,很少有人再提及。
周遠達當初離開集慶,就屬於脫離了原籍的,元代稱這種人叫窵戶,納的大多是丁稅。所以對於周遠達來說,除非回到集慶,不然在哪裡,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當然,這仍然是相對於江北來說的,到了江南,則又有不同。
第四章 落戶定遠
卻說周遠達見妻子孃家的人都不知去向,便想在這邊重新定居下來——房子的事不是問題,住在薛家的人很快就搬了出去,把薛家的老宅讓了出來。
這倒不是說薛家在當地受人尊敬,所以沒有敢來佔薛氏孃家的房子,而是人口流動太過迅速,空著的房子時時都有,而且薛家的這宅子也不是什麼豪宅大院,不過是三五間小屋罷了。周遠達夫婦也只需兩間小屋便可,而這裡住著的原是福建那邊來的流民,也不是本地人,見薛家有人回來,也不敢得罪周遠達,便搬去了另一處空房。
於是周遠達一邊在江上捕魚,一邊讓妻子在村子裡略討些活計——薛氏的針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