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不交流這些經驗,那隻好我講出來吧。
中國的民族素質,文化背景難道真得對科幻市場沒有影響嗎?
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一千萬冊,可能會有些影響。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幾萬冊,這些問題你不必去理會。而寫一本,或者編一本能賣一千萬冊的書,是文學青年的想法,不是職業作家,職業編輯的追求。
中國和歐洲一邊大,人口是歐洲的三倍。那裡分為幾十個國家,這裡是一個國家。在這麼幅原廣闊,差異巨大的市場上,研究什麼“民族素質”、“文化特性”都是很無聊的。它可以容納千奇百怪的型別文學。你盯準了具體的一個讀者群,深入瞭解他們的需要,作好該作的功課,凡事講求認真踏實(而不是象現在科幻圈這麼浮燥)。你總能把一本型別小說賣到幾萬冊。
問你關於科幻影視的問題。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科幻影視,是因為錢和技術不行嗎?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影”和“視”兩個市場來討論。影與視在當今中國的命運懸殊。過去一年裡,你曾經買過票,看過除馮小剛、張藝謀他們兩個以外任何一個人拍的國產電影嗎?你的答案就是前一個的答案:中國電影業如今半死不活,現在還談不上創新的問題,生死才是它的關鍵。
實際上,拍科幻電影中國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從錢的角度講,上億元的巨片中國拍了很多,何況科幻片並不就一定是巨片。從技術角度講,你看過《英雄》吧?給《英雄》製作特技的公司,就是那家給《侏羅紀公園》製作特技的公司。如今這個全球化時期,沒有什麼技術是錢不能買來的。所以,關鍵還是整個電影發行體制沒有理順。製片方還不敢真正地投資作點什麼,所以只好先照幾個老套路拍下去,暫時先活著。等中國電影能夠緩口氣,才能談科幻這個新話題。
有趣的是,那些發表言論,大聲呼喊中國科幻電影的人,基本上都不熟悉中國電影的實際狀況。比如,他們大都還以為,如今的電影製片廠是拍攝電影的主體。
電視劇市場完全相反,十幾年來一直很火,甚至是吸引熱錢的重要領域。所以,拍科幻電視劇的嘗試並不少。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吧。
我的長篇科幻《生命之網》(又名《網魔》)未完稿時已經簽下了第一次改編權。因故未能拍攝,改編權到期後,又與另一家影視公司簽下了第二次改編權。這部作品為什麼能被影視界接受呢?首先是它解決了故事豐富與否的問題。影視策劃和編劇很少有懂科幻的。所以,只能是原創作者先把故事寫好。他們從故事裡發現了足夠的影視元素,進行精練。直接進行科幻影視原創,或者把小短篇添充起來,幾乎是死路一條。能夠把《全面回憶》《少數派報告》這種內容單薄的短篇小說發展成血肉豐滿的科幻片,暫時還沒有這樣的中國編劇。
其次,故事背景與現實極近。我的小說一直是這個套路,極其貼近現實。從影視製作的角度講,這等於減少了他們許多麻煩。低成本小製作,這是中國科幻影視能夠切入的重要條件。雖然前面說過,中國影視界絕不是花不起錢。
但它為什麼又不成功呢?只能說影視製作的線條太長,遠非小說可比。創作一部小說,作者完成,編輯OK,最多再過一個編審關,就能夠與讀者見面了。而能夠卡住一部影視作品的關口,到現在我還沒有數清。
在中國,還有一批從事科幻美術創作的朋友。他們無論與美術界同仁相比,還是與歐美日科幻美術同行相比,收入都很低。或者說,不能從科幻美術上掙到錢。你認為原因何在?
這是成人科幻市場沒有啟動的直接後果。美術作品(而不是卡通作品)的消費者就是成人。你總不能指望青少年學生會出幾千幾萬塊錢收藏科幻美術原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