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怪獸> 第6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1部分 (4 / 5)

一時找不到作者的情況下,幾位北京、上海少兒報刊的編輯自己上陣創作。這種局面自然不能繼續維持下去,於是就“抓來”一些科普和兒童文學作者進行培養,戲稱為“抓壯丁”。這樣便形成了一支不大的科幻創作隊伍。這一時期的主要作者有鄭文光、遲書昌、童恩正、葉至善、趙世洲、郭以實、王國忠、楊子江、嵇鴻等人。

雖有晚清科幻和民國科幻肇始於前,但那些作品當時被塵封在歷史文獻中,直到八十年代初才逐漸為人們挖掘出來。新中國第一代作者幾乎沒有人讀過這些作品,更不用說吸取其營養。他們大多是從凡爾納、威爾斯、伊林這些外國作家的作品中受到啟發,開始創作的。

嚴格來說,這一時期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少兒科幻,或者科幻故事。因此,不僅主人公多選擇少年兒童,用兒童視角來寫。而且文筆淺顯、結構簡明,不涉及複雜的成人世界。理解這些作品要考慮它們最初的發表園地,很難說它們就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水平。

這一時期的科幻作品普遍充滿朝氣,既受當時蒸蒸日上的社會大環境感染,也是因為大家對科幻這樣一種新文學樣式抱著很大的探索興趣。樂觀主義、科學至上是這些科幻小說的基調。不過,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普遍放不開手腳,不敢涉及深而遠的科學問題和科學精神。同時,極左影響在作品中也有表現,產生了諸如《共產主義暢想曲》等大躍進式的科幻小說。

同時,“惟科學主義”傾向也普遍出現在那時的科幻小說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是許多科幻小說的主題,認為只要科技進步便可解決一切問題的傾向非常普遍。這方面首先是受了當時工業化初期社會風氣的影響。在當時,建立高大的廠房、豎起黑煙囪,開挖巨型水利工程等等,都是整個社會熱衷的事情。具體來說,這些作品也是受到當時蘇聯科幻小說的影響。那時,蘇聯科幻小說充滿了“融化北極冰層”、“改變遠東氣候”、“拉直鄂霍茨克海等溫線”之類的故事。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和倫理問題,以及環保問題則完全不在作者的考慮之內。而當時西方科幻中已經萌芽的反科學思潮,更是不可能存在於中國科幻文字里。

新中國科幻啟動時期的另一個問題,是最初的科幻作者基本都出自科普作者陣營,他們的作品也往往發表於科普報刊上。這一現象不僅不存在於歐美科幻文學史,也不存在於臺灣、香港的科幻發展過程中。即使在前蘇聯,也沒有一邊倒地由科普作家來創作科幻。

而“科學文藝”概念的引入,更對大陸科幻小說的發展造成了複雜的影響。“科學文藝”是現在主流文學界人士極少接觸的概念,但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它是五十年代從蘇聯科普界引入的,“原來的意思是指伊林式的為兒童寫的文藝性科學讀物(《科學文藝小議》鄭文光,《人民文學》1980、5期 ) 後來範圍逐漸擴大,如今被確定為“反映科學內容、提倡科學的思想方法、歌頌科學業績、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作品。包括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科學幻想小說、科幻散文、科學小品、科學寓言、科學詩、科學相聲、科學謎語等多種體裁。”《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786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4月出版。

事實上,雖然直到今天,中國科普作協裡仍然有“科學文藝委員會”的機構設定。科普學術刊物上仍然會看到有關“科學文藝”的文章,但這一概念在社會上毫無影響,它裡面包含的大部分體裁均已名存實亡。而擁有自身強大生命力的科幻文學卻並不應該劃歸到這個大概念下面。

科幻文學和科普作品有本質的不同:在科普作品裡,科學是內容,藝術是形式。藝術為科學目的服務。在科幻文學裡,文藝是內容,科學是形式,科學為藝術目的服務。(具體分析詳見本書四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