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第二次洪水》。兩個人邊翻譯邊創作,添入中國人角色,並讓他成為重要人物。最終將這篇翻譯小說發展成一篇“混合作品”,出版時中文名稱《陸沉》
當時,外國科幻藝術全面進入中國。不僅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和科幻美術也是在那個時代被引進的(詳見五卷、七卷有關章節。)
1942年,純文學大家許地山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科幻小說《鐵魚的鰓》,它也是這個時代極少數的科幻閃光之一。《鐵魚的鰓》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反映了舊中國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劇處境。
無論晚清時代還是民國時期,科幻小說創作基本處在探索階段。甚至“科幻小說”這個中文名字也不曾存在。作家們對這種文體也缺乏足夠的自覺性,更不存在一個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科幻作家群體。但就是這些個別作家的零星作品,單從科幻文學這一門類本身而言,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藝術高度。直到七十年代末,這個高度在大陸才被後人翻越。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四章:激情燃燒的歲月(1)
四章前言
第一節:初潮淺述
第二節:早期代表作家
四章前言
中國科幻文學新的一頁,和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同時掀開。1950年到文革前,中國大陸出現了一次科幻文學的小高潮。雖未掀起很大的風浪,但為第二次科幻高潮打下了基礎。本章裡,筆者先介紹第一次科幻高潮的概況,然後介紹一些早期代表作家。
這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大多流傳下來,並散見於許多科幻文集裡。《中國科幻世紀回眸》第二卷《古峽迷霧》(葉永烈主編,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是其中最全面的一個集子。另外,一些當時的代表作家,如鄭文光、童恩正、遲書昌等後來都出版過個人作品集,也收錄了一些當時的作品。可供參考。
第一節:初潮淺述
新中國建立以後,戰亂終止,百廢俱興。中國開始了一次工業化的高潮。普及科學技術成為強國之夢的重中之重。社會環境迅速穩定,給了文化事業恢復元氣的好機遇。同時,文學界確立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主流地位,提倡“干預生活”。在這個大背景下,完全有別於“現實主義”的科幻文學自然不受重視。於是,它在兒童文學、科普創作的園地裡悄悄地萌發、成長。
科幻譯作仍然是這個時期的開路先鋒。與先前不同的是,除了凡爾納、威爾斯等西方科幻先驅的作品被繼續大量譯介外,前蘇聯科幻小說被大量介紹進來。這些作品對科學價值的重視,對愛國主義、共產主義價值觀的捍衛,很容易引起當時讀者和作者的共鳴,並且成為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學習的榜樣。1956年6月,前蘇聯作家胡捷的《論蘇聯科學幻想讀物》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更給中國科幻作家提供了理論上的營養。
值得注意的是,前蘇聯有一位造詣高超的科普作家,名叫伊林。筆者沒有找到他曾經創作過科幻小說的記錄,似乎主要以科普作品見長。但在當時,他卻是許多科幻作家的學習榜樣。鄭文光、劉興詩等作者都曾經提到伊林對他們的影響。如今,此人及他的作品已經遠離了中國讀者的視野。但在中國閱讀史上,他曾經有過卡爾薩根一樣的地位。
1950年,張然在天津知識書店出版了《夢遊太陽系》,這是可以考證到的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當時沒有造成什麼影響。1954年,鄭文光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第二個月亮》,魯克發表《千斤田》。1955年,鄭文光又發表了《征服月亮的人們》、《從地球到火星》、《太陽曆險記》等三篇作品,這些都成為新中國科幻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誌性作品。
當時,一些編輯熱心於發展科幻小說這株幼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