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怪獸> 第73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3部分 (1 / 4)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曾經說過“我其實是一個對技術、對工業文化很崇拜的人,覺得那是一種很神聖和很精緻、很嚴格和很大氣的東西。”《科幻世界星雲叢書之二》封底,2004年出版。他的這段話,頗能概括科幻藝術創作者和欣賞者心目中的技術美。

在第一卷裡,筆者用整整一編的篇幅,來收集科幻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奇觀”。其指導思想正在這裡。優秀科幻作家寫到某種技術時,絕不只是在寫產品說明書。他要飽蘸激情之筆去吟詠,去感嘆。而技術之美正體現在這些歌頌技術的科幻作品裡。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上卷第一章:美學貢獻(4)

第四節:科幻文學對“理性美”的發揚

“自然美”本身就是傳統美學的組成部分。僅僅對它的範圍進行擴充,較容易被人理解。“技術美”不屬於傳統美學範疇。但因為存在著大量直觀的審美物件,經過概括、整理,也容易被人們理解。而虛無漂眇的“理性美”顯然是科幻藝術中最難以觸控到的美學特質了。理性VS感性、邏輯VS直覺、科學VS藝術,似乎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公式。把理性和美聯絡在一起,進而把理性和藝術聯絡在一起,又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理性、邏輯性本身就具有美的成份。它是嚴整的,是有序的,是清晰的,是可以明確傳達的。這些屬性既有功能的價值,也有審美的價值。人們不管讀哪類小說,不管對其中的激情有怎樣的體驗,總要追求一個“合情合理”。本能地反感那些敘述不清,內容混亂的作品。這就是理性美的一個表現。

當今世界上,科學顯然是理性最重要的發源地。而科幻小說,尤其是其中的優秀作品,往往把它們的故事情節架構在科學理論提供的理性基礎上。很多讀者,甚至評論家,看到這樣的科幻小說,只是認為它“合乎科學”。但是對於藝術作品來說,重要的不是合不合乎科學,而是從科學理性出發的小說,更具有理性美。

在《球狀閃電》中,作者劉慈欣以大量篇幅,描寫科學家為探索“球狀閃電”前赴後繼的壯舉:張彬研究球狀閃電幾十年,妻子犧牲在研究現場。前蘇聯科學家格莫夫和他的同事則在“世界上最大的球狀閃電研究基地”裡交出了自己的青年和壯年時期。格莫夫更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在所有這些可歌可泣,近乎殉道的事績發生後,“球狀閃電”仍然沒有露出它的本來面目。

在這些情節裡,科學理性的嚴謹、甚至冷酷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長篇科幻小說《獻給萊博維茨的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以“封聖”為核心。文明被核戰毀滅後,科學家兼天主教徒萊博維茨為了保護科學成果,建立修道院。本人在保護圖書時被人燒死。幾百年後,天主教會開始討論是否應該對他“封聖”。“封聖”是教會的一個儀式。教會要經過複雜的取證活動,證明一個偉大的教徒身上有沒有“神蹟”出現。如果有,他便會被“封聖”。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宗教調查,萊博維茨最終被封為“聖萊博維茨”。

在現實社會中,擁有科學理性的讀者知道,所謂“神蹟”當然是不存在的。問題是,在這部由天主教徒創作的科幻小說裡,在以正面人物,甚至英雄人物出現的萊博維茨身上,“神蹟”仍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用大量情節暗示讀者,萊博維茨的“神蹟”其實是誤傳。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仍然是一個自然的人。教會則是以錯誤的方式歌頌了一個歷史傳人。在這部宗教與科學交織得難分難解的科幻小說裡,作者仍然堅持了理性態度。

理性美在科幻藝術中的基礎價值,還在於把它和奇幻藝術完全分開。在下卷有關章節裡筆者再作詳細探討。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二章:創作方法研究(1…1)

上二章前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