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歷史學家卻告訴我們,職業神甫布魯諾被判火刑的原因是他宣傳了異端教義,而非因為他宣傳科學。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本是受自然神學的影響。他在《物種起源》裡也曾引用基督教教義,但此書的漢譯本為了突出它的反宗教色彩,竟然將這些地方作了模糊處理。(約翰H布魯克《科學與宗教》287頁譯註)
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科學與宗教各守各界,互不相干。科學不能越界來解釋人生意義,善惡美醜一類問題,而宗教也不能越界解釋自然規律。它們滿足人類的不同需要,不可或缺。
持這種觀點的人,多認為在歷史上與科學對抗的,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是體制化的,擁有既得利益的宗教機構和神職人員。他們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新教國家的科技水平普遍高於天主教國家,因為新教更提倡自由思想。再比如,在普通教育裡取消“創世論”,改教“進化論”,意味著一大批神學教師要面臨失業。這些具體利益的衝突才是科學與宗教衝突的背景,而從純精神領域來說,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
今天,除了極少數宗教國家外,當今世界所有現代國家在制定有關政策時都遵守這一前提。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科學與宗教是互補的關係。比如,西方最初的一大批早期科學家都是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研究自然的。他們認為,自然是上帝創造的又一部《聖經》,而研究自然正是在閱讀這本《聖經》。象牛頓、伽利略、哈維這樣的科學家,每當他們揭示出某種自然規律時,總會深深地感受到造物主的神奇。他們所創作的科學著作,經常圍繞某些宗教教義展開,並且使用大量宗教術語。
即使在今天,在科學界裡已經徹底排除宗教影響的情況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仍然是產成類似宗教情懷的沃土。宗教感情產生的重要基礎,就是面對宏偉、神秘的大自然產生的敬畏感。科學發展確實起到了破除這種敬畏感的作用,但那往往只是針對普通大眾。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面對的自然現象非常有限。人們不需要知道宇宙的尺度,或者恐龍在什麼環境下生活。而常識涉及的有限自然現象,又差不多都能夠找到確切的科學解釋。人們知道喝生水得病是由於水裡有病菌,知道天下雨是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諸如此類的科學常識,加上圍繞著我們的先進技術,足以令人們擺脫因果報應觀念,獲得對周圍環境的把握感、力量感。
但是,那些要面對宇宙大爆炸、熱力學第二定律,或者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職業科學家,很難不在遠比日常生活宏大和深遠的領域裡,重新獲得對自然世界的敬畏感。
科學與宗教的複雜關係也折射到科幻作品裡。不同的科幻作品以不同態度來對待這一關係,筆者大致把這些傾向分為以下四類,並分別選擇代表作品來介紹。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二章:科學VS宗教(2)
第二節:物件化處理
所謂物件化處理,就是把宗教當成現實生活的一個客觀組成部分,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並列。作者既不傾向它也不加以反對,僅僅把它當成虛擬世界的組成部分。採取這種態度的作品,有的是直接描寫現實中存在的宗教,有的則自創教派。這種傾向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戰》系列裡的“傑迪武士”。
傑迪武士完全是以宗教苦修團體為摹本塑造出來的。他們不蓄私產,一切自由交給團體支配,生活簡樸,嚴禁婚戀,並且有類似“童子功”的嚴酷要求。他們信仰一種叫“力”的神秘力量。儘管故事裡展示的科學技術十分發達,人們能夠在星際間朝發夕至,但卻始終沒有搞明白“力”的本質是什麼。當然,這種不明不白正是這個電影系列宗教色彩的出發點。
按照傑迪武士團的說法,萬物從“力”中來,將來要復歸於“力”。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