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第一個球狀閃電。於是,他們把當時的各種引數記錄下來,在同樣條件下反覆實驗,結果,球狀閃電卻再沒有如願出現。
面對這一情況,當時的專案負責人不是開創性地思考問題,而是去懷疑,最初的引數記錄被“帝國主義間諜”偽造了。專案參與者被審查,搞得人人自危。後來,專案組改變引數進行實驗,窮三十年之力,也只製造出二十七個球狀閃電。而且由於它們不請自到,無法控制,還付出了人命的代價。
蘇聯解體後,該專案自然被取消了。後來,主人公林雲和陳博士從專案參與者格莫夫那裡,知道這一封存的歷史。他們用創造性的思維判斷,球狀閃電不是閃電,而是被閃電激發出的特異空間結構。以前人們用機械化的思維研究這一課題,無異於守株待兔。於是,他們改用移動的人工放電進行搜尋,終於可以成批地找到球狀閃電。
作者劉慈欣在本書後記中介紹說,這部書裡的“球狀閃電”研究既不是現實中的真實情況,也不是他自己關於球狀閃電的初步理解,完全是藝術虛構。所以,不能在表面意義上理解這一情節。作者完全是在寫傳統和現代的不同科學觀的變化。
*** *** ***
與科幻文學一樣,科學哲學本身也在發展變化之中。科學哲學對科幻創作的影響,更是乏人關注的課題。筆者把這個問題作為《科幻文學與科學》的開篇,正是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和基礎性。舒東的思考或許可以作為本篇的結尾:
科幻創作在我國發展較晚,還很稚嫩。如果我們想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趕上甚至超過西方(科幻)的發展水平,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科學哲學的武裝。就會象一個失去武器的角鬥士,是永遠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的。……要提高我們的科幻作品的思想內涵,沒有豐富的科學哲學知識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同上,77頁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二章:科學VS宗教(1)
第一節: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第二節:物件化處理
第三節:拓展式處理
第四節:解構式處理
第五節:調合式處理
第一節: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科學永遠要面對宗教,而以描寫科學為核心特色的科幻文藝,也無法迴避科學與宗教的關係這一話題。不過,直到今天,就是在現實生活裡,科學和宗教如何相處,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而筆者能夠提供給讀者的,也只是科幻作品裡圍繞這個問題的幾種觀點,並不是最終的答案。
現實生活中,涉及兩者關係的第一種看法,就是認為科學與宗教水火不容,此消彼長。並且,科學代表先進一方,無論經歷多少波折,最終會戰勝宗教,成為社會主導力量。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科學界的一些人出於急於從宗教約束中脫離出來,確立科學獨立地位的目的,大力提倡這種觀點。比如赫胥黎便是這樣的鬥士。而在尖銳的社會鬥爭裡,一些政治力量更是突出兩者之間的矛盾,比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擁護科學還是擁護宗教並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思想問題,而是不同政治立場的劃線問題。
讀者一定會注意到,這一觀點正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觀點。對於一個後進國家,出於急速擺脫矇昧落後現狀,追求現代化而大力提倡科學,本有其合理性。而宗教又並非中國的主流文化,批之代價很小。對於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中國人幾乎聽不到來自宗教這一方的聲音。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中國公眾的心目中,科學與宗教形成絕對對立的印象。
嚴格來說,這一觀點並不全面反映客觀現實。特別是在此類宣傳中,不僅有許多過激之處,甚至有偏離歷史真相的地方。比如,布魯諾案例一直被用來渲染科學與宗教間不可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