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部分 (3 / 4)

人,才會明白創業的艱難。很多時候,一筆很小的資金缺口,一個不起眼的辦公場所,一次曲折的申報過程,都可能構成新創企業難以跨越的障礙。就像初生的小動物需要呵護一樣,初生的企業也需要場所、設施、培訓、資金和諮詢方面的服務與支援,人們把這種服務形象地稱之為“孵化器”。

1956年,一位名叫喬·庫曼的美國人買下一家倒閉的公司,將空閒的大樓低價租給創業者使用。這被視為最初的孵化器。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由政府出資為孵化器注入許多新的內容,比如資金、諮詢、培訓等服務。這個時期的孵化器主要是為了解決高失業率而設立的,都是非贏利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政府主導的企業孵化專案效果令人失望,許多企業雖然在政府的資助下成立了,但是存活率很低。政府直接使用優惠稅收政策資助新創企業的做法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批評。在孵化器執行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政府部門的最大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區域網路和廣泛的聯絡,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向創業者提供大量非常有價值的資訊、關係和建議。研究者還發現政府部門與其他組織的協作能使企業孵化專案更具成效,這些機構包括中介服務企業、教育研究機構、金融支援機構等,人們開始把企業孵化和城市創新系統聯絡起來。

觀念上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政府在企業孵化支援方面的基本戰略。政府開始從直接資助轉向資訊和網路的支援。後來政府在孵化器中的主要職能開始轉化為政府部門、企業界、研究教育機構、社會團體的全面協作,孵化器的經營主體轉向多元化,既有政府合作和資助型的孵化器,也有企業投資型的孵化器。但是,政府在孵化器運作中的作用還是不可或缺。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大多數州透過了有關建立企業孵化器專案的立法,這標誌著政府的支援由直接資助轉向更系統的全面支援。例如:政府提供創業教育和培訓、種子資金和啟動資金、技術支援服務等,再透過提供部分資金和優惠政策引導創業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解決新創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建立區域性的技術轉讓中心,促進新技術的轉化、擴散和應用;同樣孵化器對新創企業的支援不再限於基本管理職能,還有管理技巧、工作經驗和技能,從而為新創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到90年代之後,孵化器的運作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雖然孵化器的運作不以贏利為目的,但是在財務上常常不足以自負盈虧。治理結構不合理,管理上差強人意,經濟來源陷於枯竭,導致許多孵化器處於掙扎求生的境地。經營班子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化緣,根本就沒有時間用於培育新創企業,結果全職執行主管人數急劇減少,並且只將不到10%的工作時間花費在直接支援新創企業的工作上。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對孵化器的運作進行反思。孵化器的中心任務是幫助創業者發展企業,孵化器不應該是一個準政府機構,而應該是一個新創企業。這意味著孵化器應該按照企業模式運作,因為一個充滿官僚習氣的孵化器,不可能為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新創企業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創業支援。

孵化器在它的發展歷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它的身份之惑——它到底應該是一家公益機構,還是一家經營性機構?它到底應該是一個政府性機構,還是一家企業?不弄清楚這個問題,孵化器就難以長續健康發展,也就談不上為新創企業提供良好的孵化環境了。 。。

孵化器之困(2)

和許多人想象的不一樣,中國孵化器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並不落後。從數量上看,在目前世界上將近5000家孵化器中,美國有900多家,中國有600餘家,位列第二;從成立時間上看,1987年,東湖創業中心作為中國首家孵化器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