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戰艦> 第49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9部分 (3 / 5)

統文人對這些進步無動於衷。我們從巴爾扎克、莫伯桑、雨果等人的作品裡幾乎找不到科學的影子。用一百多年後的今人眼光來看,凡爾納和那些“現實主義大師們”相比,很難說是誰更深刻地把握住了法國的時代脈搏。

後來,在凡爾納的知識儲備期裡,他又讀到愛倫坡的作品,大受啟發。可以說,愛倫坡是凡爾納在科幻方面的老師。

另一位凡爾納事業上的貴人是出版商赫澤爾,一位筆名斯塔爾的二流作家。此人的年紀可以作凡氏的叔叔,但兩個人很容易交流,凡氏作品中的許多情節受到赫澤爾的影響,甚至有些作品是赫氏要求寫的。兩個人之間的合作關係長達數十年,在老赫澤爾死後由其兒子接著成為合作出版商。按照合同,凡爾納每年交兩到三部作品,其報酬足夠他支付上流社會的生活開銷。凡爾納由此開創了科幻文學的一個先河:世界上第一位職業科幻作家。要知道,沒有穩定的出版合同保障,現在能夠擺滿一書架的凡爾納全集是不可能寫出來的。沒有出版商的大力支援,我們很可能只會看到又一顆早期科幻天空中的流星,而不是世界科幻史上的第一顆恆星。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中,凡爾納被定義為“法國科學幻想和冒險小說家”。這個定義是很中肯的。因為凡爾納絕不僅僅寫了科幻小說,還寫了大批現實題材的冒險小說。只不過後者的影響力總是小於前者。赫澤爾根據凡爾納自然科學,尤其是地理學、博物學方面的知識結構,命題作文,要他寫一套小說,總名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險”。後來,凡爾納幾乎所有知名作品,都包含在這個系列當中。

對於這個系列叢書的目的,出版商這麼介紹:“當儒勒凡爾納先生開始寫這一套叢書的時候,他是想透過小說的形式使讀者對世界各地有一個瞭解。他的《氣球上的五星期》、《三位俄國人和三位英國人的歷險記》介紹了非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介紹了南美洲和澳洲,《哈特拉斯船長》介紹了北極地區,《裘皮之鄉》介紹了北美洲,《海底兩萬裡》介紹了地球上的各個大洋,《八十天環遊地球》介紹了新舊大陸。等等。此外,《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則介紹了天空的一角。到目前為止,儒勒凡爾納先生透過他所虛構的人物,已經使讀者對宇宙的上述部分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本書第一版出版者的話》《太陽系歷險記》前言,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瞭解這個事實相當重要。一方面,凡爾納,或者說出版商的初衷,並非是要寫“科幻小說”。那時候根本沒有這個名稱,也沒有穩定的,現成的科幻讀者。所以,包含在這個系列裡的作品,現實題材和科幻題材並存。凡爾納是慢慢過渡到科幻小說的。第一個轉折點,或者說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1864年出版的《地心遊記》。

不僅前期如此,到了凡爾納創作的晚期,他仍然寫了大量現實題材的作品。象《八十天環遊地球》這樣的著作,必須列入冒險小說,才更符合實際情況。

其次,這個一個旅行小說系列。正因為如此,凡爾納許多作品裡,主人公都在進行目的不清的遊歷。《海底兩萬裡》中的尼摩船長,《征服者羅比爾》中的羅比爾等人,他們周遊世界的目的並不明確。作者從未解釋過。甚至,《環月旅行》中的三個人物幾乎必死無疑,但他們卻在不停地討論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其實,按照凡爾納的創作初衷,這些人都是“導遊”,帶著讀者在“已知和未知”世界裡漫遊而已。這個初衷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解讀他的作品。

凡爾納成也書商,敗也書商。說凡爾納失敗?可能沒有多少人同意。但從作者角度他是部分失敗的——他最能體現自己思想的作品,或者生前不能發表,或者發表了卻毫無影響。由於在讀者那裡被定型,赫澤爾只允許他寫“青年益智讀物”,結果,百年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