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作者能夠發揮文字力量的長處。不過,《星戰前傳》的兩集電影小說水平大大下降。除了重複電影本身外,只有大量畫蛇添足的情節。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 塞伯朋克流派
九章前言
第一節:塞伯朋克在美國
第二節:世界各國的塞伯朋克
九章前言
一些介紹西方科幻史的文章,將“塞伯朋克”流派視作西方科幻的一個發展階段。筆者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它的影響無法與“黃金時代科幻小說”或者“新浪潮科幻小說”相比。後兩者是從整體上改變了科幻的面貌,而“塞伯朋克”只是一種題材與風格的創新。並且,就是“塞伯朋克”流行的時候,它也只是科幻文學領域的一隻小力量。
不過,由於它是當代科幻中出現的最有影響力的新事物,體現著科技發展對科幻文學的衝擊。所以值得專門介紹一下。塞伯朋克在美國誕生,慢慢影響到世界各國的塞伯朋克
第一節:塞伯朋克在美國
“塞伯朋克”一詞是用英文“控制論”的字首(Cyber)加上反叛的生活方式(Punk)構成的。它原本並不單純指一個科幻小說流派,而是七十年代末開始,以美國矽谷等地為中心的一大批青年科技精英的生活方式。這些人沉匿於個人電腦製造、軟體開發以及最早的網路生活體驗中。其中有許多人伴隨有吸毒、駭客等反叛性的舉動,經常因為盜打電話或者盜用信用卡等高技術犯罪而經常與司法部門打交道。
當然,其中的“好孩子”肯定佔多數,比如,日後的電腦大王喬布斯、比爾蓋茨等人當初都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後來,作家兼編輯杜佐斯借用這個詞來指稱八十年代年代以寫被電腦自動化控制的社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
作為科幻小說中“塞伯朋克流派”的作家們,也都擁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他們的作品儘管在當時的外人看來離奇古怪,但對於他們自己和同類來說卻有著很現實的背景。斯特靈在1990年答《軌跡》記者問時曾稱,數字迷幻劑將代替物質的迷幻劑。這在那個年代還是預言。僅僅十年後,遊戲上癮或上網成癮這些現象就是在中國也已經很是觸目驚心了。
由於極端個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願意接受這個集體化的稱呼。哪位作家屬於塞伯朋克,往往是 “外人們”根據作品的特點與作者的生活方式,把他們硬划進去的。這些作家包括:威廉吉伯森、布魯斯斯特靈、格里格別爾、萊維絲施恩納等人。
威廉吉布森出生於1948年,年輕時便參加過反越戰的抗議行動,後來成為加拿大公民。他的創作生涯開始於1977年。他不是塞伯朋克運動的創始人。但他的塞伯朋克三部曲《神經漫遊者》(1984)、《讀數為零》(1986)和《蒙娜麗莎加速器》(1988)卻使得這個流派獲得社會的重視,並因此被視為塞伯朋克運動的主將。198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經漫遊者》。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資訊竊賊。
“塞伯朋克”派的另一個作家是布魯斯斯特靈。斯特靈於1954年生於德克薩斯州的布朗威利,畢業於奧斯汀的德克薩斯大學。曾參加過克拉里昂科幻寫作學習班,並發表過一些短篇作品。1977年,他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心之海》。後來又出版了《人造孩子》(1980)、《蜂群人》(1982)、《在布魯涅的青春歲月》(1985)、《美麗與崇高》(1986)等。他還是 “塞伯朋克運動”的主要理論家和發言人,經常在與媒體接觸和評論文章中介紹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張與特性。
從科幻小說本身的發展來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迴歸早期科幻小說重視科技和進步的特點,算是